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以糯米為食材,下元節南方人要吃什麼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屬於自己的節令傳統美食。下元節據說是被人們淡忘的古老“鬼節”。農曆十月十五是下元節,這一天,民間有很多傳統的飲食習慣。那麼你知道南方人在下元節的時候吃些什麼嗎?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下元節南方人要吃什麼?以糯米為食材

米果
  下元節,也是五穀主的生日,俗稱“五穀主生”(也稱“五穀母生”)。潮汕地區祭祀五穀主,要蒸制“五穀主偶像”和一些象徵農具、五穀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五穀主偶像”是用米粉加開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樣頭盤髮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綴以豆、麥的人形狀,除了個別做技藝較高,有包以少量的餡料外,一般是沒有包餡料的。

“尖擔”狀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開水揉搓成皮的,不過要將皮捏成圓餅形,且要包上適量的餡料,再將圓餅形的?皮對摺成為半圓形,並在其邊緣抹上水,用手指將半圓的邊緣捏緊,使其粘貼後,才可在中間處捏下去,捏成像“尖擔”一樣的形狀。

“粟穗”狀既可用米粉加開水,並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黃豆,或花生米、烏豆及鹽等佐料,搓捏成柔塊,再做成穀穗狀;也可用?皮料直接搓捏成像穀穗般的形狀,再在其上面綴以煮熟的上述豆類。這些與其它年節所做的不同,均不用印模,而是用手捏製而成。

下元節南方人要吃什麼?以糯米為食材 第2張

麻腐包子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村常做餈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吃麻腐包子,據說這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腐包子象徵送寒衣的包袱。下元節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時間點麻腐。

麻腐的製做方法是將麻籽碾細,用水攪拌成糊狀,以籮過濾去皮,摻上黃米煎熬成稠糊狀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蘿蔔或洋芋、葫蘆為餡,蒸成麻腐包子或餃子,這種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細軟的自然口味。

下元節南方人要吃什麼?以糯米為食材 第3張

餈粑
  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餈粑粄子碌碌燒。”下元節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餈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淨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裡蒸糯米,放進石臼裡,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餈粑”。

餈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講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也有用紅糖和白糖做佐料的。餈粑可用油煎炸,也可用炭烤,還可用微波爐加熱。

吃餈粑最過癮的吃法就是吃烤餈粑,冬日的山區陰寒潮溼,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大夥圍坐一團。將餈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餈粑在炭火中漸漸鼓脹,嘰嘰作響,表皮微微隆起後像個大包子。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騰出,用口撕咬外酥內軟外黃裡白,似一個“金包銀”的餈粑拿在手裡軟乎乎的,但千萬要注意避免燙了口舌。

下元節南方人要吃什麼?以糯米為食材 第4張

芋仔包
  十月十五下元節,農村常做芋子包。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說的就是芋子包。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紡錘形,由芋子或馬鈴薯作為主料,餡料相當豐富。

芋子包就是將芋頭搗成芋泥後,加適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種包子,內餡為瘦豬肉、香菇、冬筍(或筍乾)絲、蝦仁、籮卜絲、蔥白等。待皮薄滑嫩的芋子包出鍋擺盤後,放入麻油、豬油等調料,立刻滿屋香氣四溢。

芋頭又稱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脹氣滯者不宜食用。芋頭富含蛋白質等營養素,其塊莖中的澱粉含量達70%,口感特別綿軟。正如農諺所言:“番薯芋頭半年糧”,芋頭被視為“農家最重之蔬”,它既可當蔬菜,又可當糧食。

【結束語】以上的四種節令的傳統美食,就是有關於下元節的。不知道有沒有幫到大家呢?

TAG標籤:下元節 糯米 南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