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清明節上墳的由來

清明節上墳祭先祖是我國傳統民俗,也是對已故先人敬孝道的一種方式,那麼大家知道清明節上墳的由來有哪些嗎?接下來就由老黃曆來為大家解答吧,一起來看看!

清明節上墳的由來

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去世的人的一種活動。中國有許多地方上墳都有講究,通常是在忌日、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農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九年級,晚輩要準備祭去世的人用的日常用品(包括菸酒、饃、香、紙錢、鞭炮、花圈等),到去世的人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節上墳的由來 第2張

上墳方式
  較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墳地)舉行,俗稱“上墳”,時間主要是忌日和傳統重大節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節(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七年級等。由家裡的男人攜祭品香紙到墳前,擺放祭品、水酒,然後燒紙、焚香、奠酒、行禮,其間還壓墳頭紙。

上墳習俗尤以清明上墳最為隆重,前一天早上還要去給祖先墳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興旺。大多數農村家族,兒子結婚,也要去上墳,含義是告訴祖宗,兒子成家,人口又多了。另外, 去世的人第7天黎明,家人到墳前祭奠致哀,稱“壘七”。此後每7天一次,一般“五七”而畢,也有壘到“七七”的。人死第100天時親屬兒女備供品祭奠,叫“百餮”,舊時有紮上搖錢樹,紙箱,紙櫃焚化墳前,現在只是燒些紙錢。

清明節上墳的由來 第3張

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墊上磚頭,讓他人看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清明時節的上墳非常重要。因為按照民間傳統,祭祖和孝道是繫結在一起的。若不參加祭祖,就會被認為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TAG標籤:由來 清明節 上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