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鄭姓發源地,鄭姓祖先最早活動的地方

  鄭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它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先秦時期,鄭姓主要分佈於陝西、河南、山東等地。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今天為大家講述鄭姓祖先最早活動的地方,鄭姓發源地。

鄭姓祖先最早活動的地方,鄭姓發源地

 

  鄭姓主要發源於今河南中部一帶:

  一支是韓滅鄭後,遷陳、宋之間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魯公之後,在歷史上影響較大。早在鄭國被韓滅亡之際,原鄭國貴族中改姓為鄭的人投奔散居在陳、宋之間。由於這一地區是韓國和魏國的勢力範圍,鄭國滅亡後他們也分別被稱為韓國人或魏國人。魯公之子琚,仕魏為大夫;琚公之子無悔,仕魏為新築大夫;無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後攜范雎奔秦,封關內侯大將軍,後為趙兵所困降趙,封武陽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隨父降趙,而繼續仕魏,並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築君,魏亡為庶民;徽公長子昌,初為秦吳縣令,後隨楚項王起兵討秦,受封韓王,又稱鄭韓王。鄭韓王為楚守,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使韓襄王孫信破鄭昌於陽城,以信為韓王(稱韓王信),鄭昌認為分封已不合時宜,因而歸附劉邦,參加了助漢統一的征伐討平中。楚漢之間的戰爭進入第三年,“楚漢相爭,鴻溝為界”,在北廣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壯的一幕。族人、部將鄭忠對劉邦建議說: “楚軍強盛,應高壘深塹固勿戰,待敵疲勞時再出擊”。劉邦納其言,果獲大勝。昌公之子榮,陳(今河南淮陽)人,隨父參加了項羽起義,項羽敗於漢,劉邦要求原項羽部將註冊登記,以便授官,獨鄭榮懷念項羽不肯登記,被漢逐出,漢文帝時憂憤而死。榮公之子當時,為陳人,行俠仗義,漢景帝時拜為太子舍人,漢武帝時先後任濟南太守、江都相、右內史,位列九卿。鄭當時對待賓客惟恐不便,對待長者惟恐不尊,對年輕人惟恐屈才,他常說:“賓客來到,無論貴賤,都要接待!”故《漢書》作者班固說:“張譯之守法,馮唐之論將,汲黯之正直,鄭當時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鄭當時一次推士,因輕信讒言而失誤,被人彈劾,下獄治罪,贖買出獄,廢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遷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無餘資,靠親友接濟辦了喪事。當時公之子韜;韜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長子房,漢中大夫,次子遠遷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趙王相;季公之長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戀祖地,舉族遷回,死後歸葬祖塋——廣武原;奇公之長子積(華縣令)遷至河南新野,為南陽鄭氏始祖。以後失譜,歷經數代,至裔孫珥公,於明初遷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鎮西大村),為現居鄭氏人數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鄭氏宗祠”,其子孫又播遷周圍縣、鄉、村。1992年,臺灣鄭氏宗親訪問團一行23人,尋根謁祖,曾到此祭祀,盛況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後漢西河太守;樨公之長子賓,居山東高密,漢光祿大夫;賓公之三子鄭興,河南開封(今開封市)人,後漢經學家,靖南將軍;興公之子眾,後漢大司農,出使匈奴,因維護了漢朝尊嚴,拜為中郎將,《後漢書》有傳;眾公之子安世,後漢車騎將軍;安世公之長子琳,後漢車騎都尉,次子亮(亮孫衝為晉太傅,宗光公,卒後諡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長子泰,次子渾。

  回遷開封的鄭泰,曾遠播沿海與海外;鄭渾一支,遷回祖地,成為顯赫晉魏的巨族,其後鄭羲、鄭道昭、鄭述之祖孫幾代,又到山東兗州、青州做官。

  另一支河南鄭氏是滯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後,宙公在韓滅鄭時被俘。韓國為賄賂鄭國民心,於韓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鄭據到囂山之陽的荒僻之地(即現在廣武山一帶),為踐土君(或囂陽君)守祭武公陵墓,稱鄭王之墟 (即今鄭王莊)。據公之子強,為報失國之恨,曾載800金說秦伐韓;強公之子朱,跑到趙國,為趙媾秦,助秦伐韓;朱公之子國,初為韓國水工,參加治理滎澤水患,修築鴻溝大渠,後奉韓王之命西遣入秦遊說秦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無力伐韓。國公終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反使秦得水利,國力更強,統一了六國。中國歷史進入秦漢大統一時期後,鄭氏也隨歷史的發展,以中原為軸心,向周圍輻射播遷。鄭國渠的建成使關中大穰,不僅解決了秦國困惑多年的糧食問題,而且還使後人代代受益無窮。因此,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鄭國之子鄭如,鄭如之孫有一個叫鄭弘的,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個歷史名人。

  少數民族中的鄭姓問題,情況比較複雜,與漢族鄭姓的關係也較為明顯,即血統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較有影響的鄭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於明朝皇帝朱棣的賜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鄭和養子鄭賜的後代。從血統上看,他們原是來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與漢族完全無關,只是因為生活在漢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漢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鄭。至於其他少數民族中的鄭姓,情況也與回族中鄭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鄭以外,又有土家、朝鮮、瑤、京、納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2、土家族 土家族鄭姓的來源與其某些家族在讀音上近似於“鄭”的發音有關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四省交界處,人口570多萬。族中的鄭姓來源極早,大約在兩漢時就有人以鄭為姓。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東漢時巴郡南郡蠻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鍾離山,其中之一便是鄭姓。巴郡南郡蠻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綽所編撰的《蠻書》中也說巴人有4大姓,鄭姓仍是其中之一。不過,一般認為早期的鄭姓與後來所說的姓氏含義不同,所指的是一個鄭姓部落,因其在讀音上近似於漢字“鄭”才被以鄭相稱。另外,由於“鄭”字在土家語中的讀音近似於“陳”,因此鄭姓有時又被稱為陳姓。如在《蠻書》中就是鄭、陳並稱,各自為姓。由此可見,土家族鄭姓的得姓原因是由於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稱謂在讀音上近似於漢族人的“鄭”,在載入漢族人編撰的典籍時便以“鄭”相稱,此後相延成俗,也同時被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鄭姓人口為數不少,仍保持著大姓之一的位置。由於相傳鄭姓在發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間至今還保持有互不通婚的習俗。

  3、朝鮮族 遠古的朝鮮族人居住在朝鮮半島山谷中,至新羅第三代國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鄭姓,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人口190多萬,其血緣與古代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民族有關。根據近人的研究結果表明,朝鮮族經常使用的姓氏有100多個,幾乎全是漢族姓氏,其中鄭姓的使用者相當多,與金,李、崔、樸並稱為五大姓。

  朝鮮族人以鄭為姓,起源於遠古的傳說時代。據朝鮮人編撰的《三國史記》記載,早期的朝鮮入居住在朝鮮半島的山谷之中,分作6個部落,至新羅第三代國王時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幹珍村,更名為本彼部姓鄭。當然,在另一部朝鮮人的著作《三國遺事》中則有另一種說法,認為當時被賜姓為鄭的是沙樑部的人,本彼部被賜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鄭。今天看來,無論哪種記載更符合事實,都不影響鄭姓為朝鮮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史書中所謂新羅國王對本國民眾的賜姓,若歷史上確有其事,則發生在高麗國統一朝鮮半島以前,亦即中國的唐朝時期。當時的王公貴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並借用這些巨姓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當時稱雄唐朝的崔、李、鄭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鮮半島,成為當地王公貴族的姓氏。後來,高麗統一了朝鮮半島,普通百姓也被允許使用姓氏,使鄭姓在當地的使用人數迅速增多,再經過以後近千年的發展,鄭姓終於成了當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時期,原生活在朝鮮半島北部的人因當地發生饑荒而移居我國東北,形成朝鮮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鄭為姓的人,以至使鄭姓進一步成為朝鮮族的大姓之一。

  4、瑤族 瑤族鄭姓屬於盤瑤十二姓之一,來源於一個十分古老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期,評皇和高皇爭天下,評皇懸賞捉拿高皇,並答應以公主作為有功之人的賞賜。結果一隻名為盤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為妻,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並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瑤族鄭姓的族先。後來,一些漢族人為了逃避賦役,來到瑤族聚居的地區,與瑤族人交錯雜居,對外也自稱瑤族。久而久之,這部分人便融入瑤族中,成為瑤族人的一員。在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鄭。

  5、京族 京族鄭姓人數較少,據50年代中期的戶口統計,姓鄭的人僅有1戶,居住在瀝尾島中間村,是當時31個姓氏中人數最少的姓氏。從那以後,鄭姓人數又有所增加,但遠遠低於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數最少的姓氏之一。

  6、納西族 納西族鄭姓是歷史上遷入納西族居住區的漢族人的後代,後來才融入納西族。其中的一支來自江西,約在明清時遷到今雲南麗江一帶,從此便留居當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納西族鄭姓中影響最大的一支。

  7、哈尼族 哈尼族鄭姓人的姓氏來源較晚,一般認為直到明朝中葉才開始使用姓氏。據《臨安府土司官志》記載,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8個姓氏分別讓當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姓。後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受漢文化的影響,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姓的新成員。如今,哈尼族有人口100餘萬,經常使用的姓氏有30多個,鄭姓便是其中之一。

  8、裕固族 裕固族鄭姓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稱增坷斯)名稱的漢字同音對譯和簡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贈坷斯為姓,後因姓氏過於繁複,便隨例簡化為漢姓鄭。如今,鄭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較有影響的姓氏之一。

  9、白族 白族鄭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詔國執政官鄭回為祖先,在血統上與漢族鄭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擁有較多的人口。

TAG標籤:祖先 發源地 最早 鄭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