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才華出眾的一代史官魏敬中,魏氏宗祠

解讀百家姓魏姓。魏敬中,樟源村的先賢名宦中,魏敬中可謂最為閃耀的一位。魏姓,是中國姓氏中第45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最早源於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諸侯國魏國,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屬以邑為氏。

魏氏宗祠:才華出眾的一代史官魏敬中

周寧縣鹹村鎮桃源溪上游,有一處臨溪而建的古村,它是清朝進士、朝議大夫魏敬中故里樟源村。村中古屋多為江南風格的明清建築,一幢略高一幢,錯落有致,溪石為基,黃土為牆,四周飛簷翹角,造型別致,幢幢古屋巨集偉壯觀:三重進、五重進主體、天井、廳堂縱橫、石刻門楣、雕鏤門窗,無不讓人讚歎古村當時高超的建築水平和精湛的雕刻技藝;沿街林立的古屋、古商鋪構成獨特的江南古村風貌。

相傳清乾隆至嘉慶年間,這小小的村落書院林立私塾遍佈,是個少有的翰墨之鄉,幾乎二、三座古民居就有一家學堂。僅清朝至民國時期,樟源村出進士、舉人、秀才就有20餘人。樟源村的先賢名宦中,魏敬中可謂最為閃耀的一位。

年幼才華出眾 深得高人賞識

魏敬中,原名建中,字和齋、和宇。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飽讀詩書之士,卻一直未能走上仕途,但他們為人純樸厚道,在村裡經常賙濟窮困,出錢出力做了很多有利於鄉鄰的好事,大家對他們都十分敬重愛戴。魏敬中幼年時聰敏好學,5歲上私塾時從不要家人相陪接送,有人問他,“你獨自去上學不想母親嗎?”他從容回答道:“我想上學就是想母親。”11歲時,他就能下筆成文,短短几年時間,他博覽經史典籍,立志遠大,文章的風格流露出有不凡的氣質。當時福安的名儒鄭英山視之為奇才,曾留他在家中讀書。福寧知府秋濤也不時邀請他到官署作客,與他交流詩詞文章。

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18歲的敬會考取了拔貢,並且在鄉試中嶄露頭角。但他考進士之途卻相當坎坷,曾先後七次赴京應試,期間長達21載。有位在福州做燈籠的同鄉故鄉師傅十分欽佩他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感動之下收留了他,並出錢資助他續考。在候試期間,他聽說房山縣有位邢姓名士家中藏書萬卷,便前往潛心攻讀,學業取得重大長進。

如願高中進士 立志秉實治史

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魏敬中參加殿試,榮獲二甲第六名的優異成績,被朝廷賜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後來擔任國史館總纂,加七級誥授奉政大夫,晉封朝議大夫。此時,他為報寧德西鄉籍師傅資助之恩,便將資助過他的那位做燈籠的老師傅接回周寧老家,每月寄錢物為他養老,待他就像親人一般。老師傅病故後,魏敬中上奏皇上要求為恩人守孝,隨後奉旨返鄉守孝三年。

魏敬中擔任為史官其間勤慎持事,忠於職守,勤於筆耕,對史實上的任何一些疑義,他都要反覆剖析,考證辨偽,他治史的精神為不少同仁所推崇,紛紛將其比作秉實執筆的“太史公”。他主張:“先從事物規律入手做學問,這樣掌握了規律,學問也隨之深厚。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很容易困惑。”他還認為“人心廣大無垠,萬善皆備,盛德大業,由此而成。”可見他對於文道關係的論述辯證精闢入理。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魏敬中接受閩浙總督程祖洛聘任,繼續總纂原由陳壽祺主纂的《福建通志》。原志稿由於巨紳樑章鉅等人持異議,陳、樑兩派因某些人物的立傳問題紛爭不止,多年未有定論,無法付印。陳壽祺病故,魏敬中接任總纂時,仍處於兩派紛爭之間,十分為難。第二年,他又兼任福州鳳池書院山長。在這種艱難狀況下,魏敬中邊執教講席,邊纂修志稿。每天都是五更即起,伏案筆耕,整理殘篇,核實資料,秉筆直書,重加刪改,直至深夜,期間,他還捐獻出自己的薪資充作經費。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在魏敬中主持下,《福建通志》終於完成了的總纂。他重纂過的《福建通志》內容翔實,觀點鮮明,平息了困擾通志館多年的兩派紛爭,使《福建通志》得以定稿付印。魏敬中為福建近代編史修志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