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始於南北朝時期的湖南省藍山縣成氏

解讀百家姓成姓。始於南北朝時期的湖南省藍山縣成氏。成氏來源繁雜,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六位,人口一百二十多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5%左右。

始於南北朝時期的湖南省藍山縣成氏

成姓文化之湖南省藍山縣成氏

湖南省藍山縣成氏始於南北朝的梁武帝時期。開基始祖成景雋時任樑國齊州刺史攝荊州事,普通七年(526)梁武帝命其徵郴寇,事平,景雋擇南平縣(唐天寶四年改名藍山縣至今)富陽定居。梁武帝為表彰景雋的功績,遂賜命景雋長子昭明為南平令,昭明任滿後亦以富陽居家。自此,成氏在藍山即為發業最早的姓氏。

成景雋,字超,號少泰,范陽人(今河北省定興縣),生於南北朝宋泰始辛亥年(472)十一月初四日。祖父名興,北魏太和年間曾任五兵尚書;父名安樂,在北魏官至淮陽太守。景雋年輕時在北魏任鎮東參軍,因父安樂被同朝為官的常邕和殺害,公元508年景雋棄魏投樑。初被梁武帝任命為徐州刺史,不久轉任豫州刺史,普通五年調任齊州刺史並攝荊州事,公元526年率兵來郴桂,因年邁擇富陽定居。公元569年9月21日病卒,享年98歲,葬藍山富陽村西南三華里的相公山。景雋公生平,不僅族譜及縣誌、衡州府志有記,《南史》、《資治通鑑》也為其立傳,真可謂功勳卓著,彪炳史冊。

據湖南藍山和湖北陽新《成氏宗譜》記載,景雋娶妻吳氏和袁氏,吳氏生四個兒子:長子昭明,任南平縣令;次子滅明,字甫起,生樑天監戊子年(508)七月十三日,時任邵陽主簿;三子濟明,字甫施,生樑天監壬辰年(512)六月十三日卯時,官汀州參軍;四子通明,字甫闢,生樑天監乙未年(515)三月十八日,官義寧簿尉。袁氏生子二:長曰成杜,登仕郎;次曰成柄。杜、柄隨袁氏居住河南未入湘,至杜公之十代孫範公於周顯德三年(956)受皇命赴興國州(今湖北省陽新縣)任知軍,後在此擇地為家,立業發族,兒孫後代繁盛,現湖北陽新、漢川、黃陂、天門、黃岡、麻城、蒲圻、漢陽等地之成氏計有五萬餘眾,皆為其後裔。

自景雋擇居富陽至今已1500來年,歷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諸朝代,繁衍達五十多代,其子孫後代遍及湘、粵、桂、贛、川、臺及海外。現將主要的居住分佈地簡述如下:

藍山縣成氏分佈縣內12個鄉鎮、24個村,總人口7000餘人。

富陽村:屬塔峰鎮,城南一華里,是景雋、昭明南遷定居之處,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現有人口1500多人。

西外村:與富陽村緊相鄰,有成氏20餘戶,100來人。

洪田村:在縣城東北面六華里處,元末明初由富陽遷來,有成氏70餘戶,300多人。

嶺腳村:在富陽村南3—4華里,沿永連公路旁居住,共50多戶,250來人。

毛俊鎮石坪村:離縣城30華里,有30來戶,120多人。

匯源鄉源峰村:在富陽村西一山之隔,分四個自然村居住;共100來戶,400多人。是富陽村族人守護山林而遷來居住。

所城鎮洞頭、巖口、長鋪、良村及黃泥鋪等處:除洞頭村30來戶、140來人是成氏一姓一村居住,另四處與其他姓同村居住,每處5—10戶,共150來人。

竹管寺鎮成家村:地處縣城北,距富陽8公里,宋仁宗時,景雋十八代孫德豪由廉州為官卸任後攜父母遷鳳源坊(即今成家村),而兄德本仍居富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繁衍四十餘代,現有800多戶,3800餘人,是藍山縣成氏人口最多的自然村。

竹管寺鎮上豐頭、壙復村:這兩個村在成家村南3華里,與成家村田土山水相連,共90來戶,380人。明清時代由成家村遷來。

祠市鄉宅頭竹園下村:宋朝末期德豪第五代孫(景雋第二十三代孫)煥郎(又名成洋),於宋代理宗時期從成家村遷來,現有30來戶,140來人。

犁頭鄉犁頭村、山背村:地處與寧遠交界的高山區,共40來戶,130多人,他們的祖輩從成家村遷來守護山林,而後世代在此居住。

除上述外,田心鄉、尚屏鄉、大橋鄉、紫良鄉、大麻鄉等還有9處,每村3—5戶成氏族人分散居住。

祁陽縣、冷水灘區和芝山區(原稱零陵):

這三個縣區的成氏主要分佈在祁陽縣文明鋪鎮、冷水灘區普利橋鎮、芝山區天字地及衡陽市的祁東縣磚壙鎮等處。他們的開基始祖是景雋第五代孫昌義(字作誼,生於隋仁壽甲子年),唐朝初期任祁陽縣令,而在祁陽立家發業,之後其子孫後代再分遷冷水灘、零陵、祁東等地。這四個縣區共有成氏1000餘戶,4500多人。

寧遠縣:居住在冷水鎮的百美、三角嘴、頭、寶山四個行政村的18個自然村(3700多人),東城鄉上、下成家(155戶440多人)、汪井鄉老屋地成家(70戶300多人)、清水橋鎮成家(60戶250人)以及下墜鄉成家(20戶90多人)。寧遠成氏都是由藍山竹管寺鎮成家村的煥郎公第十代孫在宋代中後期從竹園下遷居過來。

臨武縣楚江鄉富壙村:與藍山縣新圩鄉三合村相鄰。分三個自然村居住,共有110戶,500來人。明代遷來此居住。

宜章縣黃沙鎮新坌村和梅田鎮成家,是明朝時期由藍山縣塔峰鎮洪田村遷來,共有120多戶,580人。他們的字輩一直按藍山老家順序排列,現已繁衍到景雋後第五十七代的常字輩。

衡陽縣和衡南縣有3個村的成氏是從藍山富陽遷來。

桂陽縣樟樹下成家以及江華縣有兩個村是藍山遷來。

廣東省連州市大路邊鎮大路邊村,107國道由此通過,這一帶的4000多成氏,開基始祖系景雋公第三十一世孫吉進。其祖父子富明朝時期任中山縣令未歸,吉進從中山路經連州大路邊,見此風光秀麗,遂擇地而居,至今僅20來代,已成泱泱大族。

據族譜記載,景雋公後裔中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中在各地為官或經商未歸藍山的,因年代久遠,交通極為不便而逐漸失去聯絡,現將這些未歸藍山的先輩名諱、生辰等摘錄如後:

滅明,字甫起,生於樑天監戊子年(508)七月十三日,時任邵陽主簿。

濟明,字甫施,生於樑天監壬辰年(513)六月十三日,時任汀州參軍。

通明,字甫壁,生於樑天監乙未年(516)三月十八日,時任義寧簿尉。

士邁,字一勵,又字志勵,生唐儀鳳丙子年(676)十一月七年級日,唐景雲年間授都尉,出鎮漳州未歸。

中道,字行徽,生武后誕聖乙未年(695)二月十七日,開元間任平江縣令。

天麒,生於元代,後遷廣西,子志巨集,孫如杞,曾孫國彬、國明;玄孫榮一、榮三、榮七、榮十均定居廣西。

積昂,又名英,行信八十郎,明代人,初任廣西豫州官,後遷任清遠令。

世瑾,明末清初人,遷廣西平樂府未歸。

文甲,行十九郎,清代人,去廣西入土司未歸。

譜中還記載有遷四川、貴州、江南等省的但沒有寫明名諱及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