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陳排灣陳姓歷史溯源,舍不下的血緣親情

  追尋遠久的宗親兄弟,下面是陳排灣陳姓歷史溯源。在我們國家,陳姓是大姓,有七千多萬的人口數量位居全國第五位。在百家姓中排名也非常靠前,並且在海外的五千多萬的華人當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舍不下的血緣親情,陳排灣陳姓歷史溯源
  河南省唐河縣蒼臺鄉陳排灣是一個有著640年移民歷史的鄉村、一個與十數萬陳姓子孫有著血脈親情、骨肉相連的祖籍地、又是一個在中原厚土上散發著濃重歷史幽香的普通村莊。村中的千年古柏樹、600年古桑樹、一條美麗的大河灣、還有十數塊古殘斷碑向沉溺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的現代社會無聲講述著一個個辛酸、榮辱、遷徙、奮鬥、發展的可歌可泣的家族盛衰史。

  據歷代相傳和祖碑文記載;陳排灣陳氏始祖於明洪武二年由江南江寧府上元莊始遷至此,以中國歷史和陳姓發展源流考據,此陳姓支系是家族顯赫的江州義門陳莊分南京上元莊陳氏之後。也是有記載的出自南京的最早的移民,(與明洪武六年由朱元璋號令推行的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無關。)

  舜帝是陳姓血緣親祖,陳胡公媯滿是陳姓得姓始祖。陳胡公第六十二代孫宜都王陳叔明的後裔陳旺於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購田置產,建莊義門。從此,義門陳氏子孫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織,孝義傳家;同居共爨330餘年,聚族3900餘人,受到歷朝旌獎。到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始追贈義門五世先祖為國公爵,並敕建五祖祠祭祀。

  為了使家族能夠長久發展,持續興盛,義門陳氏十分重視子孫的教育。在家族經濟還不富裕的情況下,曾先後創辦兩級學校,優先發展教育。據中國古代書院史之研究,義門陳東佳書院創立於唐龍紀年(公元889年)前,是我國最早的書院之一,比白鹿洞學館至少早半個世紀。發展到宋,成為江南著名的書院,“所藏帖與書號,為天下第一”。

  江州義門陳氏家族的勤奮與努力,歷代皇帝的封賜與旌表,文人墨客的造訪與歌吟,敕封官秩,蠲免義門陳家沿徵雜科徭役。使江州義門陳文化聲名大震,播揚四海。到北宋嘉佑年間,經過三百多年的辛勤勞動,發展到空前的巔峰時期。陳氏家族已發展到15代不分家,聚族3900餘口,莊田、園林300多處;祖德煌煌,沐烈流光。

  為保全義門陳忠孝、節義、信悌之榮譽和名聲,為保全宋朝歷代皇帝對義門陳氏旌表的面子,為保全作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封建倫理道德的這塊活樣板,宋嘉佑七年七月(公元1062年),仁宗下詔,勸其義門陳氏家族分家。於是眾官奉旨臨門監析,派行取名分析為大小291莊,依派拈鬮分遷全國各地。分析後的陳氏星羅棋佈於全國七十餘州、縣。其門首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唐河陳排灣始祖即義門陳莊分江寧府(南京)上元莊之後裔。

  陳氏祠堂的古碑和歷代口傳清晰記述陳排灣始祖陳鼎、陳鼐兄弟在明洪武二年離開南京老家、離開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物產豐富、著名的魚米之鄉,乘排逆長江水行駛三千里,來到一個舉目無親的陌生之地,這一定有著重大的、關乎著生死存亡的原因。這一年是朱元璋朱氏天下的第二年,元朝政權還未平定,百廢待興,根本無暇顧及移民、墾荒之事,而有史記載的山西大槐樹明初移民是明洪武六年由朱元璋號令開始的,因此,時間推算與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無關。

  翻閱史書;元末有朱元璋與紅巾軍首領大漢陳友諒在鄱陽湖湖口一戰的記述,陳友諒箭中右眼,貫顱身亡,時為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8月,終年四十四歲,據歷史評說陳友諒仰仗強大的水兵戰艦,輕敵深入,兵敗鄱陽湖,成為千古笑談,(陳友諒資料見二十五史,其父普才,五子,長友富、次友直又次友諒、四友貴、 五友仁。)成者王侯敗者寇,朱元璋於1368年在應天府南郊建大明天下,友諒妻妾子女避難四鄉,無數陳姓貶為疍民驅趕到海上或避難四鄉。

  陳排灣始祖陳鼎、陳鼐兄弟自南京乘排逆長江西行落地唐州的原因一是;此地水好,唐河為漢水、長江的上游,與祖地江寧府同一水系,甚至於比長江水還清澈,還要甘甜。二是;地好,陳排灣地處河南、湖北兩省,新野、唐河、襄陽、棗陽四縣交界處,山高黃帝遠,政局相對穩定,避開了一些人為的騷擾、動亂。四季分明的氣候變化與原住地基本在一個緯度線上,“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後無霜葉落遲”,土地肥沃、溫暖溼潤、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為陳姓繁延生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三是;人更好,“陳排灣”原莊名曰“高李葉窪村”,高、李、葉三姓人居多,陳鼎兄弟漂泊三千餘里,初到此地,無親無故,又是遠鄉人,遭人非議不可避免,但是,村裡人容納了他們,並且肯定在衣食住行,農田耕作諸多方面給予他們很多方便與支援,他們又擁有了土地,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二世祖兄弟三人,到三代四代已經有人口七八十人啦,五代六代就是一百多口的大家族了,迄今陳排灣陳姓後裔已經繁衍至二十七代、人口有十數萬之眾。

  在全國上下掀起的文化尋根、愛國敬祖、繼往開來的熱潮中,在建設和諧社會、太平盛世的日子裡,陳排灣陳姓族人為促進家族和睦、國家穩定、社會繁榮,倡導精神文明,敦促人們遵守禮儀,尋求高尚的精神寄託,教育後人讀書奮進,博學識理與時俱進,歷經40餘年艱苦尋覓、坎坎坷坷進行宗親聯誼、延續血脈親情,並於2004年清明節,隆重舉行了陳排灣陳氏祠堂第四次落成典禮,近千名陳鼎後裔子孫隆重祭拜。河南淮陽陳氏宗親總會、江西義門陳氏文化研究會、泌陽義門陳、河南鄭州、鄭州廣武陳、信陽固始文史研究院等地的陳氏宗親研究會來人祭奠,致賀信,祝賀陳姓後人為了弘揚華夏文化、延續中華血脈作出的貢獻。陳排灣陳氏宗親網站也同時開通,以便讓更多的陳姓知道始祖源流、讓外面的世界更多的瞭解陳姓歷史。

  現代社會的主要標誌就是快捷、簡便、發達的通訊手段時時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人們相互交流的方法、方式。陳排灣宗親網站的開通,很好地為散居在全球各地的陳姓子孫提供了一個尋根問祖、追本求源的交流平臺。陳姓子孫在網上尋覓族譜、追問支系源流、急切探尋根脈溯源的心情、表達了一代代舜帝后裔忠孝睦親的血脈傳系,也是在中華文明大文化薰陶下的姓氏歷史文化研究為和諧社會作出的一點貢獻。

  在搜尋“陳排灣宗親網”站的同時,也搜尋到了在湖北省黃陂區也有一個叫陳排灣的村子,這相同的兩個地名,是巧合、還是有某些說不清的聯絡哪?經過進一步多次交流得知湖北省黃陂區陳排灣的始遷祖是“應強公”,查我們唐河陳排灣九代祖也是“應”字輩,也有一個叫“應強公”的。兩位先祖所處的年代很接近,都應該是生活在大清康乾盛世年代的人。而且唐河陳排灣因處在大沙河岸邊,歷年經暴雨沖刷、河水暴漲、致使耕地減少,九至十二代人員外出尋求生機、開闢新天地的較多,到湖北襄樊、棗陽、武漢、脈旺做生意的也發展成一個個新的分支。

  帶著諸多疑問、帶著眾多陳排灣陳姓宗親兄弟渴望聯宗的強烈心願,我於2009年8月26日騎自行車順107國道南下,坎坷風雨一路行程600公里來到荊楚大地追尋遠久的宗親兄弟……

  8月29日下午到達武漢,我們陳家雪蓮姑娘夫婦和弟弟、弟媳熱情接待了我這個素未平生的遠方來客,武昌魚、白雲邊、血脈親情比酒酣,她們都是風華正茂、事業有成、生意繁忙的年齡,熱衷於親情的聯誼,熱衷於尋根求源,可見血脈裡流淌的都是陳姓血緣鼻祖舜帝的忠孝基因。雪蓮的父親陳錦章,今年已經是耄耋之年的高齡老人,但是在她們姐弟、弟媳的精心照料下身體依然康健,老人已經是黃陂陳排灣村中年紀最長的。這個抗美援朝的老炮兵班長、這個曾經親歷上甘嶺、九·二八戰役的老戰士,至今對那血流成河、炮彈滿天飛的戰爭場面記憶猶新。談起陳排灣的來歷,老人依稀記得祖輩從江西筷子巷遠遷過來的,來這裡做生意、開藥鋪的較多,也可能是生意上往來的需要,這裡大多數商家都講究應酬、講究排場,老人有理數起村中的字牌;從一世祖“應” 起:應、遠、昌、國、泰,世、代、齊、文、明,永、保、家、森、克,紹、先、德、育、成共二十世。

  第二天,雪蓮姐弟和大姐,我們一起來到距武漢市區50公里的陳排灣村。

  陳排灣是黃陂區研子崗鄉的一個普通村莊,據說在北宋年間,黑麵老包公為懲治一個不孝之子,將其放在大碾盤上碾啦!以此警示後人,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以後“碾”音念成“研”啦。

  望四野滿目青山碧空淨,棉花大豆花生水稻好收成。中秋時分的荊楚大地與中原大地一樣都是碩果累累、豐收在望。這裡的陳排灣也是一個美麗的村莊。雪蓮的本家叔叔是現在的村支書,他介紹說;這裡全村有四百多口人,現在外出尋求發展的也不少,剛解放時村中的37戶地主因為在外地都置有田產,共產黨以來嚇得全都跑啦!這村子前面是三座並排的小山頭,村子前後各有一條河流,看風水的說;“兩條鎖集港、文明筆架山。風水好啊!”可能初來這裡的先祖也知道這個理,所以,從江西筷子巷遷鄂後,又搬過兩個地方,才定居這裡至今。以後,這村中還真出了一個國民黨中央經濟部的官官,(陳啟天(1893年—1984年),亦名聲翊、國權、春森,筆名翊林、明志。教育社會學家、政治活動家。國家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現代新法家主義的開創者。湖北黃陂人。)

  巡看這個村子的住房至今還可看到;一排排青龍白虎飾門首,屋脊瑬獸金包銀,丈二青條石鋪路,緊湊結實寨牆門。據說村子在初建設計時,就建有寬敞流利的暗排水溝渠,現在天下大雨、生活排水還是很通暢的。可見當時的先祖們也是通曉規劃、建築、風水、堪輿的。

  雪蓮的姐姐也放下繁忙的工作隨妹妹、弟弟一起回到久別的,自己生長的祖屋,這裡的一磚一木、一草一花都是那麼熟悉、親切、留戀。姐姐說;自己就是在這裡生長、上學、生活、勞動的。過去,這個村子家家戶戶磚瓦相連,門戶貫通、和諧共處,就像是一家人。在解放前兵荒馬亂、土匪肆虐的時期,因這裡建築設計精巧、堅固嚴謹,土匪一次也沒有攻佔過。

  姊妹、妹夫四人鳴鞭炮、上供香、燃黃紙,祭拜祖宗。我看到她們虔誠、忠孝的祭祀,聯想到陳排灣一定有個忠孝禮義、團結和睦、尊老愛幼的好家風。這一點在見到雪蓮的親叔叔陳福友老人時得到了印證。他說;始祖是從江西筷子巷遷來的,聽說祖上十幾代不分家,還有百犬同槽、一狗不至、百犬不食這一說。

  話說到這裡,才知道他們陳排灣和我們陳排灣同出一源,真可謂天下陳姓出義門,孝義家風德澤陳氏後裔千秋代啊!

  感受到做為義門之後的自豪,帶著對先祖無限崇敬、滿載著雪蓮姐弟的熱情厚誼,我又驅車80公里來到武漢西北部的漢川——脈旺,這裡有一支從我們老家分遷到的陳姓後裔,2000年12月份脈旺陳姓選代表,依據老家譜上的記述,遠赴河南唐河陳排灣尋祖。

  脈旺鎮因名,據《沔陽縣誌》記載,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1年),為避漢水衝擊,於南北兩岸築布堤後,便有脈北、脈南區分,脈南部分原住戶不多,‘每日有朝霧籠罩,當地人們迷信認為是脈氣旺盛之故,起名脈旺嘴,亦傳此地名曰“麥芒嘴”,此名由來,是因古代這裡街面狹長,形如麥芒,因而得名。據傳清代一週姓天官(丞相)經此吟詩:“細水長流繞秋波,興新引動女嬌娥,十里長街金光閃,柏枝樹上歇桃鶴”。形象地描述了當地景象。脈旺鎮清代曾為沔陽縣治,交通便利,商賈雲集,有“小漢口”之稱,後因縣治遷徙,漢水北移;南街逐而與漢水相背,北街被水沖刷逐漸縮小等原因,鎮市經濟日漸衰落。

  查族譜得知始遷脈旺先祖“琇公” 是陳排灣二世三門“讓公”、十一世“嘉言公”之後。根據當時唐河陳排灣歷年經暴雨沖刷、河水暴漲、致使耕地減少,九至十二代人員外出尋求生機、開闢新天地的的情況。到湖北襄樊、棗陽、武漢、脈旺做生意的也發展成一個個新的分支來這裡之前已經與善言通過電話,我是半懂不懂的聽到他那標準的鄂北口音,這一支陳排灣的族人早已是地地道道的湖北人啦。善言的兒子接待了我,他叫勝華,一直在脈旺鎮政府鎮志辦公室工作,對當地情況非常熟悉。

  善言是2000年回陳排灣的代表,他說從晚清的脈旺陳氏墳瑩圖上知道先祖來自河南唐河,族人們熱切要求回老家看看、祭拜先祖、聯誼族人。去到河南,見到宗親們,接續上族譜,帶回老家宗親兄弟的一片熱情,脈旺陳姓分外高興。善言全家看到我帶去的陳排灣祠堂建成、網站開通的慶典場面欣喜之情更是無法言表。

  勝華領著我爬上高高的漢水堤壩,寬闊的江面、浩蕩的江水迎面而來,他說;前面是漢水的大拐彎,水流不定,俗稱閻王嘴。先祖就是乘船來到這裡,因江水洶湧、風浪險惡,才落地岸邊。先祖“琇公”落地成家後,艱苦創業、克勤克儉、逐步發展,演繹出又一個家族繁衍生息的故事來。

  想我陳排灣始祖鼎公明初由江南逆水行排三千里,辛酸血淚求發展,繁衍子孫十數萬,後裔子孫血液裡流淌的都是不甘落後、不受屈辱、追求人生最美好的生活的精神基因。陳排灣先祖的故事500多年後在這荊楚大地上又演繹出一個相同的故事來。

  義門家風萬代傳
  在我驅車穿行在國道107公路到達湖北廣水時,看到路邊有家義門招牌的汽車加水站,我下車與店主拉扯起來,原來他們也是江西義門莊分安徽太湖莊、湖北新喻莊、石嶺莊、彭澤莊的分支,都是義門宗親兄弟見面格外的親切,熱情挽留我停一停,為了趕路,我謝絕了他的好意,這時,我看到屋內走出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硬朗的身軀還端一盆待洗的衣服,店主陳江波告訴我這是他的老母親,今年也80多歲啦,老人滿面紅光,神清氣爽,我給他們母子照了一張合影。我發現湖北這個地方的地名很有些內容考究,孝昌、孝感、孝子店、孝女坊,這些文化內容和我們義門陳宣揚的忠孝禮義都是千百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結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