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過往文化的歷史見證,吳姓郡望堂號

  沿著歷史的軌跡,我們知道人類最開始是母系氏族社會,那時候的人們都是以一個個家族為主體的,慢慢的家族不斷匯聚最終建立起一個國家,百家姓中的姓氏就是一個個家族的名號,要想見證這一切就要從郡望堂號說起。

吳姓郡望堂號,過往文化的歷史見證

  吳姓郡望堂號
  吳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吳姓的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讓德、種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義等。
  延陵為故邑名,即今江蘇常州市,西晉分曲阿縣始置縣,治所在今江蘇丹陽西南。
  濮陽郡為晉咸寧時改東郡置國。治所在濮陽,西晉末改為郡。
  渤海郡為西漢時從鉅鹿、上谷二郡之地分出,相當於近河北、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地區。
  陳留郡為西漢設定,治所陳留(今開封東南),北魏移至浚義(今開封市西北)。
  吳興郡為三國時設定,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
  汝南郡為西漢初設定,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長沙郡為秦設定。治所臨湘,(今長沙市)相當今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
  武昌郡為公元二二一年,三國吳孫權把原來的江夏、豫章、廬陵三郡之地分出一部分而設定,範圍大約今湖北省武漢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

  吳氏堂號眾多:
  三讓堂、勃海堂、渤海堂、渤海郡、孝賢堂、廷陵堂、至德堂、延齡郡、福建渤海堂、世讓堂、和仁堂、觀樂堂、紹靈堂、武德、崇本堂、永思堂、黃泉源堂、治平堂、聚慶堂、奉先堂、中山吳成遠堂、奉思堂、敦厚堂、承先堂、積慶堂、春暉堂、昌江城北吳氏家廟至德堂、崇讓堂、吳氏宗祠、天堂、福臨堂、春明堂、萬雲堂、瑞本堂、宜德堂、太平堂、吳世堂、聖極堂、仁義堂、清德堂、仁德堂、吳家堂、棒棒棒棒堂、柏樹堂、清水堂、吳氏堂、家族堂、德地公祖堂、益德堂、廣東高州吳氏堂、湖北老河口竹林橋族堂、忠義堂、永清堂、耀祖堂、顯承堂、恭德堂、旭東堂、梅溪堂、氏德堂、登州府棲霞縣崇文堂、義德堂、德馨堂、讓德堂、國遠堂、居正堂、公德堂、萬永堂、殿元堂、義和堂、茂盛堂、致德堂、永德堂、長生堂、宗仁堂、黃姚吳氏宗祠、、吳氏和平堂、世德堂、福世堂、德旺堂、怡德堂、源德堂、種德堂、樹德堂、昭德堂、興讓堂、思讓堂、德讓堂、繼述堂、怡安堂、均安堂、集賢堂、思敬堂、思源堂、崇禮堂、端本堂、履成堂、承啟堂、敦睦堂、篤忠堂、雙樂堂、雙合堂、貽燕堂、聽彝堂、敘倫堂、愛敬堂、恩敬堂、慶餘堂、直筆堂、蘭蕙堂、五柳堂、有秩堂、寶誥堂、萃英堂、恩成堂、保和堂、鳳林堂、永懷堂、承善堂、源遠堂、經遠堂、振宜堂、錦繡堂等等。

  三讓堂說的是周太王之子讓位的故事,周太王儃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字季歷。傳說季歷的兒子姬昌出生時有聖瑞祥雲籠罩,太王儃父見此吉兆,非常高興,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對剛剛出世的孫子充滿希望。泰伯聽了明白父親有意將家業傳給季歷,再傳給姬昌。於是,在父親患病時,藉口出外找藥,和二弟仲雍跑到楚吳越之地,與當地民眾居在一起。泰伯仲雍出走後,季歷等姬昌長大,把位讓給兒子。後來姬昌不負祖望,使家族興旺發達起來。姬昌死後,他兒子姬發繼承遺志,滅掉了商朝。他就是周武王。周武王封自己的父親為周文王。吳姓後人因祖上賢德有佳,禮讓王位引以自豪。三讓堂也就由此而來。

  三讓天下
  第一讓:泰伯讓季歷,按當時社會慣例,王位應傳長子,泰伯是當然的繼位人。他覺得“季歷賢”,父親希望有賢能的子孫繼承他的事業,自己就乾脆避讓,託詞採藥與仲雍奔吳。

  第二讓:泰伯到達江南後,父周太王去世,他與仲雍回去奔喪,季歷和眾臣求他接位,泰伯堅決不從,料理完喪事後即返江南,王位由季歷繼承。

  第三讓:季歷立為王位後,整肅朝政,擴大領土,遭到商的嫉恨,被暗害致死。泰伯又一次回岐山奔喪,群臣再次要他繼位,他依然不從,辦完喪事後立馬返回,王位由“姬昌”繼承。

  有人說三讓天下,泰伯只是做了兩讓:第一和第二次讓都是讓位於季歷為一讓。第三次讓位於姬昌。讓季歷為一讓,讓姬昌為二讓。那麼三讓天下,第三讓何來?第三讓為季札讓天下。

  季札,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吳王壽夢最小的兒子。吳王壽夢想傳位於有賢名的幼子季札,季札推薦長兄諸樊繼承王位,自己避居於鄉野。壽夢死後,壽夢長子諸樊再讓季札,季札推拒。諸樊繼位,並確定吳國王位的繼承由父終子繼改為兄終弟及制,宣告自己死後,季札繼位。諸樊死後,壽夢次子餘祭再讓季札,季札還是不當。餘祭讓他治理國內一城,季札被封到延陵。季札有治績,後來季札被稱為延陵季子。

  延陵堂: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持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