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何姓郡望堂號大全,七大郡望四堂號

解讀百家姓何姓,何姓在漫長的繁衍,形成了許多郡望,整理何姓郡望堂號大全。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佔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七大郡望四堂號,何姓郡望堂號大全

郡望

何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郡望,據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七個:

廬江郡:西晉時期的廬江郡,轄今東起安徽蕪湖、北至壽縣、南至江西九江的廣大地區,郡治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在當時全國範圍內也是一個大郡。廬江郡何氏以何楨為始遷祖,發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慶市天柱山下(潛山縣、嶽西縣),歷史上稱為潛縣。魏晉南朝時期的廬江何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文事繁榮,經濟十分發達。在三國魏至南朝宋齊樑朝的近300年間,何楨十代載於正史且有明確世系關係的共54人。在族譜中,此十代中有70餘人可在史書或考古墓誌銘中找到,實為罕見。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駙馬6人,尚書及以上官職者達14人。

陳 郡:轄今豫東、豫南及安徽近30個縣市的廣大地區。歷經兩漢,屢有變更。曹魏時期,其管轄區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範圍之內,其中太康,魏晉時期稱陽夏,是陳郡何氏的發祥地。自漢代至魏晉時期,陳郡何氏家族見於文獻記載者僅有4代11人。其代表人物有何夔、何曾。

東海郡:東海何氏家族具體在東海郯縣(今山東省郯城市)。何氏該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劉宋時代,較廬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歷史短暫,家庭分支較多。影響大者有三,何承天一門最負盛名,另外兩支為何思澄家族、何慧炬家族。

郫 縣:秦始置縣,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縣。此支何姓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扶風郡: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裡(今陝西省興平東南),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省涇陽西北),唐時又曾改岐州為扶風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省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河南省)漢吏何並。

丹陽郡:又稱潤州,治所在今江蘇省丹陽。治今鎮江、丹陽一帶。隋置潤州,治延陵(今江蘇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鎮江)。北宋政和間升鎮江府。

齊 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省臨淄一帶)。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堂號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遜,官至尚書水部郎,長於詩文寫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後世子孫為紀念這位先賢,就以“水部”為堂號。

四友堂:明朝大學問家何良俊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處世態度也極豁達,自稱與莊子、維摩詰、白太傅三人為友,加上自己合為四友,並把書房稱作“四友齋”,他的後人也就很自豪地稱自己的家族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許州人何清在寧夏環縣做官,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鄉奔喪,在母親墓前結廬守孝三年,其後世族人自稱“忠孝堂”。

廬江堂:韓瑊為何姓始祖,其說言之鑿鑿,據《湞陽水木記》:“瑊公姜妣皆壽百齡,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也稱何墳岡,至宋猶存。”宋代崇寧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曾題詩紀念:“何墳岡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灼火,呂蛆那怪誤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年歸鶴鳴。壤土不隨函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後來韓(何)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後代人就以“廬江”作為何氏的堂號,稱為“廬江堂”。

TAG標籤:何姓 堂號 七大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