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汝南堂:以望立堂,殷姓郡望堂號

解讀百家姓殷姓。整理殷姓郡望堂號大全,汝南堂:以望立堂。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六。殷姓在全國分佈甚廣,約佔全國漢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殷姓郡望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郡望

陳郡:亦稱陳國郡,秦朝時期置郡。西漢初期改為淮陽國。東漢章和二年(88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漢獻帝時改回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一帶地區。三國時魏國將其管轄區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縣的範圍之內,其中的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陽夏縣。隋開皇初年(581年),陳郡廢黜,隋、唐兩朝時期皆改為陳州淮陽郡。

汝南郡: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廢黜,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至今已千餘年。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依附魯國,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

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邳縣東部和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

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弘農郡: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因避漢靈帝名諱改稱桓農郡。三國時魏國再次複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復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581年)廢黜,隋大業初年(605年)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義寧元年(617年)移治到陝縣。到唐武德元年(618年),弘農郡徹底廢黜。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陳國堂:以望立堂,亦稱陳郡堂。

左馮翊堂:以望立堂,亦稱馮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