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隴西堂:以望立堂,米姓郡望堂號

解讀百家姓米姓。整理米姓郡望堂號大全,其中隴西堂:以望立堂。米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當代漢族米姓的人口大約有43萬,為第二百一十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5%。

米姓郡望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米姓起源之郡望堂號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八年級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九年級年又改名為京兆國。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山東鉅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鉅野、金鄉、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遼陽郡:即遼陽,名稱始於小遼水,“水北曰陽”。漢朝時期,遼陽因地處小遼水之北,斂名遼陽。遼陽是遼寧省最古老的城市。遼陽市戰國時期屬燕國遼東郡,治所在襄平。歷經秦、漢、三國時期,均屬幽州遼東郡的轄地。西晉時期屬平州遼東郡。東晉時期的前燕、前奏、後燕等建立割據政權,仍屬遼東郡。從北燕經南北朝到隋朝時期,被高句麗割據。唐朝時期屬安東都護府。國民黨佔領時期仍沿用舊制。1949年後實行市、縣分治,屬遼東省。1954年劃歸遼寧省。1958年市縣合併為遼陽市,屬鞍山市。1961年市縣分抬,仍屬鞍山市。1966年改為遼寧省轄市。1968年市縣合併為遼陽市,仍為省轄市。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定南陽郡,治所在宛城(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中國河南省南陽市。

隴西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遼陽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鹿門堂:宋朝禮部員外郎米元章號“鹿門居士”。

寶晉堂:米芾好潔,所居曰“寶晉齋”。

海嶽齋:米芾又號米南宮,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四大家”,自號“海嶽外史”。

TAG標籤:隴西 以望 立堂 堂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