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中國古代著名門閥世族,安定胡氏

解讀百家姓胡姓。安定胡氏,為中國古代著名門閥世族。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3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

安定胡氏 中國古代著名門閥世族

胡姓文化之安定胡氏

安定胡氏,得名於安定郡,中國古代著名門閥世族。安定是胡氏最普遍、最響亮的郡望、堂號,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說法。

郡望概況

安定胡氏,得名於安定郡。胡氏安定始祖城公,字允安,正直敢言,慷慨有氣節。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等發動七國之亂,胡城隨太尉周亞夫統兵平叛,以功封大中大夫。從長安始遷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南),娶妻東方氏,封安定郡夫人。城公卒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享年六十七歲,葬於靈臺巖寶山。城公十二世遵公,才兼文武,胡遵官至魏國車騎將軍,子孫有鎮南大將軍胡奮,將軍胡烈,秦州刺史胡淵,晉武帝貴嬪胡芳。南北朝時期,有安定其下另一個重要支派華林胡籓,肇基豫章,發派華林,成為江右著名望族。豫章華林,地屬江西,與安定胡氏南北呼應;有北魏司徒胡國珍,北魏宣武靈皇后胡充華,後有雍州刺史胡僧洗,涇州刺史胡寧,徐州刺史胡虔,隴東王胡長仁,趙州刺史胡長粲等。安定胡氏作為西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皇室的功臣與外戚,保持門閥族望長達近八百年的時間。安定郡、安定胡氏成為天下胡氏最為顯達最為龐大的一支,安定成為後世胡氏最普遍、最響亮的郡望、堂號,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說法。

文化研究

安定臨涇(今甘肅省鎮原縣)胡氏作為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著姓郡望和文化望族,其族系根深而葉茂,遍佈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並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自古有“天下胡氏出安定”之說,這也是當下廣泛流傳在中華百家姓著作、百家姓雜誌、姓氏網站上的標題。其實在鎮原縣一直流傳著“天下胡姓出安定,安定胡姓出臨涇,臨涇胡姓哪裡尋,皇后灣和胡家坪”的民謠。而這則民謠充分說明了古臨涇是安定胡姓的肇基之地,發祥之地。“安定胡氏”郡望的奠定,離不開以安定臨涇之地為基。

亦因如此,胡氏後人以系出“安定”為榮,北宋著名學者——胡瑗即以“安定先生”而名播天下,影響歷史。無疑安定郡望得名於安定臨涇胡姓,安定則以臨涇胡姓而名,更以臨涇胡姓為榮。據《三國志》、《魏書》、《晉書》、《北史》等正史記載,作為古安定郡的臨涇胡姓曾經盛極於魏晉南北朝達三百四十餘年,其影響歷久不衰。特別是胡太后執政,在中國封建歷史的男權社會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一些執政理念,曾被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所借鑑,並付諸實施。

據諸多史料記載,臨涇胡姓先後出現過靈胡太后(宣武帝元恪之充華、孝明帝元詡之母,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北齊武成帝高湛皇后胡氏(後主高緯帝之母,北史卷卷十四列傳第二)兩位皇太后;孝明皇后胡氏(北史卷十三·列傳第一)、後主高緯皇后胡氏(北史卷卷十四列傳第二)兩位皇后;晉武帝司馬炎貴嬪胡芳(晉書列傳第一)、北魏孝明帝左昭儀胡明相(洛陽出土的胡昭儀墓誌)兩位嬪妃;胡長仁(隴東王)、胡長懷(建昌王)、胡長穆、胡長洪(武德王)、胡長鹹(濟陰王)、胡長興(汝陰王)、胡君璧(胡長仁次子,襲爵隴東王)、胡友(胡奮之子,南陽王)八人封王;胡國珍、胡僧洗、胡祥、胡寧、胡虔五人封為公爵;胡烈、胡岐、胡喜、胡盛、胡淵(國珍父)、胡仲操六位刺史;胡遵、胡略、胡廣、胡奮、胡淵(廣次子)、胡叔泉、胡世元七位將軍。

並出現了北朝都官尚書、安南將軍、幽州刺史、趙郡王元幹之子元謐妃胡氏;孝文帝之孫、侍中驃騎大將軍、使持節定州刺史常山文恭王元邵妃胡氏(胡僧洗之女);北魏侍中、領軍將軍、南平王飛龍之孫、元繼長子元叉妃胡氏(胡太后之妹);清河王、孝文帝之孫元亶妃胡智(臨涇伯胡寧之女,南北朝東魏孝靜帝元善見之母)四位王妃。

還有夏赫連勃勃仕祕書監胡義周,夏赫連勃勃中書侍郎、臨涇子胡方回,北魏虎威將軍、始復男、怪才胡叟,北魏南部主書胡始昌,北魏中書學生、祕書郎、中散胡醜孫,北齊陳留太守胡盅儋、隋上儀同、武賁中郎將、丹陽郡守胡侃,隋正議大夫、儀同三司、右鷹揚郎將、安定公胡倪,宋試祕書省校書郎、青州從事、尚書屯田員外郎胡順之,清檯灣兵備道胡承珙等諸多名人。可見臨涇胡姓在中華胡姓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由此其古地名安定郡被全國胡姓尊為最大的正源堂號,“安定郡、安定胡氏成為天下胡姓最為顯達最為龐大的一支”,也正因此,安定郡成為了後世胡氏最普遍也是最響亮的堂號,臨涇胡姓也聞名天下。

一、安定臨涇沿革

胡姓在漫長的繁衍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但據《廣韻》所載,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陽郡、吉州四個。《元和姓纂》、《姓解》等皆以“安定胡氏”為郡望,並著錄下胡氏一族代際輩出的光彩人物。如唐《元和姓纂》載:“安定(胡氏),漢有胡建始居焉,後漢有太尉胡廣,魏胡質,荊州刺史,生威,清州刺史平春侯,又居淮南。文[按,文疑晉字之誤](晉)胡奮,安定臨涇人,官至左僕射。左僕射胡奮,石季龍入關,與樑皇甫韋,杜牛辛皆以華胄不在戍役之限。奮裔孫國珍,後魏司空,女為宣武帝皇后,生孝明帝。

珍兄真,曾孫延,北齊太宰安平王,女為武成帝皇后,生後主緯。長安(應為長仁)隴東王、長懷、長穆、長洪、長鹹、長興並封王。洪子文同武帝皇后生孝文帝。”宋《姓解》謂:“胡,安定胡氏。解:在陳姓下,陳胡公之後也。東漢胡廣為三公,魏胡質,質子威,晉胡奮。”清茅星來《近思錄集註》也載:“安定,胡氏郡望。”至於後來出現的以始遷地、支系祖諡號、封號、號、官階、居住地等等命名的族譜“堂號”,其實只是總堂號之下的一個個“分堂號”,無“郡望”之義。

中華胡姓最為著名堂號安定堂,源於安定郡。西漢元鼎三年(前114)設定,郡治在高平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轄甘肅鎮原(古臨涇)、涇川(古安定)、平涼、會寧、靖遠、景泰,寧夏固原、同心、中寧、中衛十個縣。東漢時移治臨涇縣。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領臨涇、高平、朝那、烏枝、三水、陰盤、彭陽、鶉觚八縣。隋朝初年,改涇州為安定郡。轄安定、鶉觚、陰盤、朝那、良原、臨涇、華亭七縣。隋開皇三年(583)廢入涇州。隋大業五年,(607年),廢涇州置安定郡。

治安定縣(今涇川縣北),領安定、良原(今靈臺縣西北)、鶉觚(今靈臺縣)、朝那(今靈臺縣西北)、陰盤(今平涼市東南)、華亭、臨涇(今鎮原縣西)7縣。唐武德元年(618)廢。宋元憲宗二年設陝西省子長縣為安定縣。元初改郡為州,始治所在湖南桑植縣東北。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隴中地震,元王朝將定西州改為安定州,取“安寧穩定”之意。明洪武十年(1377年)將定西州降為安定縣。

臨涇為今甘肅省鎮原縣早期縣名,大業初年置,初曰湫谷,後改臨涇。從東漢到北魏,為安定郡、涇州治所。西魏廢縣。隋復置,唐元和中在此置行原州,五代、宋、金為原州治所,蒙古併入鎮原州,元並鎮戎,改鎮原州。明初鎮原州改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當時在黃河支流涇河流域的中上游,設立了北地郡。西漢初年,從北地郡分置了安定郡,所轄21縣,臨涇縣為首。今鎮原縣境兼有漢撫夷、彭陽、安定、安撫縣之境。

雖明初臨涇縣被廢,但從古至今臨涇城、臨涇裡、臨涇街的名稱一直沿襲至清朝和民國。民國初年鎮原縣劃為五個區,縣城方圓幾十裡為第一區,又稱中區,1935年在縣城成立臨涇鎮。第一區轄一街十六村,村管莊。一街即臨涇街,管22莊,即廟溝莊、廟裡莊,陳家溝溝、陳家灣、範園子、螞蚱溝溝、黃蛟岔、毛家堡、張東莊、滿州城、黃家灣、張野毛山、蓮花池、秦家園子、尤家坪、常家山、謝家山頭、張家山、黃家岔、秦家溝圈、白家原、白家小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臨涇區,承襲了民國時期臨涇鎮的名稱。區址東移10公里至寇家廟。1958年改為臨涇公社。1983年又改為臨涇鄉,2014年12月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臨涇鄉改為鎮建制。

鎮原縣現存較多重要的胡姓歷史文化遺蹟,據地方《輯志》載:“胡奮故居,在今鎮原縣城東里許,在社稷壇左,舊名胡府坪,今名胡家坪(現鎮原縣城關中學及亨泰花園均為原址)。”又載:“皇后灣,在縣川西六十里,即北魏孝明帝生母,著名靈太后出生地,今訛為黃蒿灣(今鎮原縣郭原鄉景原村黃蒿灣組)”。並載:“國珍塋,在縣東80裡,即北魏靈胡太后之父冢。”

據《魏書》載北魏政治家胡國珍死後,與其妻皇甫氏靈柩一起由洛陽搬回鎮原合葬。開始,國珍本欲就祖、父西葬故鄉,後因前世諸胡多葬於洛陽,有終洛之心。崔光曾在太后面前問國珍:“國公萬年後,是在此安厝?還是歸長安?”國珍說:“當陪葬天子山陵。”到病時,太后請問後事,竟說回安定。此時已惛惚,語無倫次。太后問清河王懌與崔光,議決去留事。懌等皆以病重時神志不清,請太后還是按前說安厝洛陽為宜。太后外從眾臣所議,而自己深思之後,認為父親遠慕雙親,屬人之常情,也如自己常思父母一樣。

於是,追崇使持節、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太尉公、同州牧,號太上秦公,加九錫,諡號文宣公,葬以殊禮。持節到安定監護喪事。靈太后迎太上君皇甫氏神柩還鄉,與國珍合葬於臨涇縣東80裡万俟(mòqí)溝圈(原地名也曾稱為南關村。北魏時期万俟醜奴於高平自稱天子,設定百官,年號神獸,是為神獸帝。公元530年春,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派遣爾朱天光為元帥,賀拔嶽、侯莫陳悅為左右大都督,分兵進討,神獸帝万俟醜奴曾退守於此)。即今鎮原縣上肖鄉楊城村東關組,原有二大冢,鄉人云其一為胡國珍墓。

雖在1958年大躍進中胡國珍墓冢被夷為平地,但墓地遺址依然清晰完整,墓地約佔地三十畝,足以顯示當初陵墓巨集大的規模,墓冢仍有兩米餘高,因村民種地被耕耘成平緩之勢(墓位在公路東,路西也有一大土墩,一些人誤傳為胡國珍墓,但據清·康熙五十四年張述轅纂修《鎮原縣誌》載為唐大將尉遲恭點將臺,即“鄂公點將臺”)。後經甘肅省文物局專家數次考察,於2003年7月5日由甘肅省文物局提出,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上報相關單位備案,將胡國珍墓列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可見,安定臨涇胡氏在胡氏族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歷史見證。姓氏上所謂郡望、姓望,不一定與一個家族抑或宗族當下之居地、籍貫相關聯。人們高張“郡望”或“姓望”的旗幡,一方面緣於“郡望”觀念產生的經濟、政治、文化附加值所釋放的能量和影響;一方面基於慎終追遠的價值倫理訴求。是故家族、宗族雖轉徙無常,但“郡望”、“姓望”卻有如人的政治、文化身份一般,須臾不可棄離。置身當下的歷史文化場域,竊以為,郡望、姓望的觀念敘事,不僅僅是一個個家族抑或宗族的地方性知識記憶建構,實際上它還涵括了一個個族群聚落的歷史文化傳承,標張著一個個家族、宗族凝聚力的文化精神,某種意義上更是認識中華民族倫理價值觀念生成演化的鑰匙。

二、安定臨涇胡姓的遷徙與發展

胡姓乃我國較早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人口的1.16%,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據《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胡氏為舜帝之後裔。因居於媯汭(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南),故以媯為姓。周武王克殷後,封舜後媯滿於陳國(國都在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卒後諡號胡公,胡公滿生子丹,丹以父諡胡為氏,故稱胡公滿為胡氏始祖。胡姓最初的發源地主要有河南淮陽、安徽阜陽兩個。此兩支胡姓經過不斷的繁衍與融合形成了當今胡姓遍佈於天下的盛況。

從先秦至兩漢時期,胡姓族人歷經遷移,向西進入陝西、甘肅兩省,向北進入山西,向東進入山東,向南遷入湖北、江西,使胡姓得以發展繁衍。西漢初年,由於外族入侵,為鞏固邊防,西漢王朝實行“屯田戍衛制”,以長期固守邊疆。大規模從中原遷徙兵民到邊疆,胡氏也隨之外遷。向西遷入陝西、甘肅,向北遷入山西;向東遷入山東,後又南遷入湖北(古荊州)、江西。而遷入安定臨涇(甘肅鎮原)的胡氏,到後漢時期已成為一大望族,後成為安定胡氏繁生的淵源。

胡氏之源最早並不在安定。之所以會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說法,從前述胡氏遷徙不難看出,“安定胡氏”郡望的奠定,離不開以安定臨涇之地為基,臨涇胡氏一族如胡建、胡安、胡質、胡遵、胡奮、胡烈、胡淵、胡國珍、胡亮、胡僧洗、胡盛、胡延之、胡長仁、胡長洪、胡長粲、胡永等的代際傳承與奮鬥。可以說安定臨涇胡姓是因官而定居臨涇,一世始祖為胡公滿十八世孫胡城(注:原為“高早成”組成的字,是城字籀體字,已廢棄,宜用標準漢字城),西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4年)吳王濞反,胡城隨太尉周亞夫統兵追殺,以功封大中大夫,官居蕃鎮,從長安始遷安定臨涇。

據安定郡公胡國珍(女為北魏皇太后)十世孫,進士、殿中丞胡學顏,承接漢譜,並由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唐朝政治家魏徵作序的安定世譜所載,自臨涇胡姓始祖城公至45世孫淵公,每一世都詳書諱名、字名、行(號)名、歷官、生、卒之諡號、干支及葬址、夫人、生子。這是胡姓最早記載完整,且嚴謹詳實的世譜。據此,安定胡姓肇基地非固原非涇川,乃臨涇。胡奮為城十三世孫,中間僅九世昌胤未官,餘十二世皆有官爵,可謂始祖城而下官宦世其家,至胡奮之父胡遵,子孫三代,為安定十縣之大郡大族著姓,即世稱安定郡望,也使安定臨涇胡姓步入興盛階段。

與此同時,胡國珍(安定胡姓十七世)之女為皇太后權傾一時,為刺史、為將軍者更多,安定臨涇胡姓步入高峰,使安定郡望成為有名的大族望姓。到南朝劉宋時期,安定其下另一個重要支派華林胡藩,肇基豫章,發派華林,成為江右著名望族。豫章華林,地屬江西,與安定胡氏南北呼應。後裔遍佈域中,贛、皖、蘇、浙、川、閩、滇、黔、魯、豫,兩湖、兩廣,均有其聚居之地。隨後胡國珍的曾侄孫胡延之(安定胡姓二十世),北齊時位至太宰,封安平王,其女為武成帝后,生後主高緯,胡延之的6個兒子均被封王,更是安定臨涇胡姓聞名天下,安定郡望步入頂峰。

同時,南北朝時期,安定臨涇還有另一支胡姓,這一家族中有後秦姚泓黃門侍郎、赫連勃勃祕書監胡義周、赫連勃勃中書侍郎、侍郎、臨涇子胡方回、稀世怪才、北魏始復男胡叟等人出名於世,《魏書》、《北史》中均有傳。這支胡姓後裔長期安居於臨涇,宋時又出現了上尚書屯田員外郎胡順之(宋史·胡順之傳),明舉人河南尉氏縣知縣胡順,清嘉慶時有進士、臺灣兵備道胡承珙等人。

安定臨涇胡姓主族胡奮、胡廣、胡國珍,世族胡方回其後裔長期定居臨涇故里。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唐宋時期一部分安定胡氏遷到河南新蔡,另有一部分遷往江蘇如皋縣,後又多因官而遷居、繁衍於全國各地。據《唐代墓誌彙編》的記載,書中胡姓墓主皆為安定胡氏的後代。

雖然祖籍安定,但他們相繼離開故鄉,為官各地,遷居各方。自兩晉後,安定臨涇胡姓後裔胡建、胡安、胡沂、胡永、胡勇行、胡奮、胡世貴、胡世榮、胡麟祥等人因官,而遷居陝西咸陽、四川宜賓、山東掖縣、東平縣、安徽六安、湖南衡陽、河南新蔡、安徽壽春、江西吉安、江蘇南京、廣西桂林等地,西晉末年又遷入福建、廣東、山東泰山、河北石家莊、貴州畢節、雲南威信、彝良、鹽津等地,至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又遷入福建閩侯縣、廈門、廣東清遠、江西鄱陽、江蘇宿遷、上饒、江西南昌、福建福州、山西太原、長治、浙江餘姚、吳興等地。形成了安定臨涇胡氏後裔渭城、宜賓、內江、衡陽、壽春、閩中、崇安、晉江、廣西桂林、福建福清、山西陽曲、江西豫章等著名的支派。胡奮任徐州刺史,封夏陽侯,官至左僕射、加鎮南大將軍。

其後遷居河南新蔡,成為安定臨涇胡氏興起的又一郡望地。這一支胡氏後來向湖南省東部及江西吉安、江蘇南京、湖北、湖南等地播遷。西晉末年遷入福建、廣東、山東等地。如今,安定胡氏後裔散居全國各地,並移居到港、臺、泰國、英、美世界等地,湧現出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總會副會長、香港胡氏宗親會會長鬍國贊、全非中國統一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非洲唯一華人酋長、奈及利亞總統顧問胡介國、荷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荷蘭皇家紳士胡允革、新加坡南洋胡氏總會會長鬍金鐘、義大利外國人移民協會常務副會長鬍光利、緬甸仰光胡氏安定堂理事長鬍海澄等著名胡氏後裔,正各自譜寫出更加燦爛的篇章。

綜上所述,安定臨涇胡氏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宗族,歷朝歷代名人輩出,從而奠定了中華胡氏著名的安定郡望及堂號,無不昭示安定臨涇胡氏曾經有過的空前盛況和榮耀,以及胡氏在全國姓族史上崇高的地位。安定臨涇胡氏文化作為中華姓氏文化的分支,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中華民族文化一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也可以說安定臨涇胡氏文化是鎮原歷史文化最為精彩和優秀的篇章,更為重要的是在鎮原(古臨涇)這個地處西北邊陲、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的窮鄉僻壤之所以能孕育出世代書香傳家,忠義滿門的中華胡氏大家族,就在於其文化、家族、文明源出一脈,在於鎮原之淳樸的古臨涇文化從容大氣,具有包容大地,海納百川的胸懷,它承農耕文化的歷史先河之源,源起華夏始祖軒轅黃帝部落的發祥之地,蘊接後世,裔播內外,因而造就了“天下胡姓出安定,安定胡姓出臨涇(鎮原)”的歷史地位。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靈魂,歷史古蹟代表一個地方的品位。臨涇胡氏文化不僅是鎮原燦爛的歷史文化,而是代表了全國胡氏文化的源頭,更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因而,只有致力於研究、挖掘和弘揚安定臨涇胡氏文化,才能提升鎮原的歷史地位,才能充分利用豐厚而優秀的文化資源,為全國乃至全球胡姓人氏營造一個祭祖、觀賞歷史文化的中心,把鎮原建成凝聚全國胡氏子孫的中心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近年來,安定臨涇胡氏文化研究受到全國各地胡氏族人的廣泛關注,他們雖分佈在海內外,但皆不忘水之源,木之本,始終將安定臨涇作為中華胡氏淵源的聖地。

中科院廣州分院微生物所專家、《全國胡氏族譜大通考》主編胡海、中華胡氏宗親網版主胡南山、南京市地方稅務局副局長鬍平華、深圳科吉華烽智慧財產權事務所所長鬍吉科、慶陽市軍分割槽司令員胡澤、副祕書長鬍正平等諸多著名胡姓人士多次打電話詢問鎮原縣胡姓文化遺蹟和研究概況,尤其在2014年7月中華胡氏宗親網群第二次“祭祖尋親(聯誼)之旅”活動中,八十七歲高齡的胡海先生第四次建議要在安定臨涇胡氏先祖故居(胡家坪)樹立一座紀念碑,還撰寫了“《安定始祖城公碑記》:胡氏安定始祖城公,字允安,正直感言,慷慨有氣節。

孝文帝初拜中大夫,吳王濞反,城公統兵克之。累官大中大夫。公元前207年,因官遷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安定有胡始城公。城公十二世遵公,才兼文武,位至車騎將軍。匈奴胡薄居姿職等叛亂,遵公統兵討平。遵公子:廣、奮、烈、岐,傳世著名,子孫三代,為安定十縣大郡。大族著姓,即世稱:安定郡望。《全國胡氏族譜大通考》及《增訂本》編撰者,城公七十二世孫胡海(金勝)敬撰二0一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的碑文。並倡議組織全國胡氏到安定臨涇胡氏發源地的實地考察探訪,瞻仰皇后灣、拜謁胡國珍墓地,以胡氏郡望地族祖的榮耀啟迪後人,繼承和弘揚中華胡氏的優良傳統及優秀文化。

也正如我國“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學術研討會上”所說:“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任何一個民族的興衰,都與是否有一種高昂的民族精神直接關聯。只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並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我們的中華民族才能始終保持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才能在新世紀的征程上乘風破浪,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TAG標籤:胡氏 安定 世族 門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