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余姓的來源

解讀百家姓余姓。追溯余姓的來源,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余姓,是中國百家姓氏之一,中國余姓人口約469萬,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40%,排名第51位。人口分佈以南方省份居多,安徽為第一大省。

余姓的來源: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余姓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之秦國宰相由余後。由余,周攜王姬伯服的子孫,逃亡到西戎。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嬴任好賢德大度,遂留在秦國為臣,賜封其為秦國上卿(即宰相)。由余在秦國,為秦穆公謀劃了征伐西戎之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採用由余之計,率軍先攻佔北地郡和隴西地區,割裂了西戎諸部落之間的聯絡,之後逐個擊破,滅西戎十四國,拓地千里,使秦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西方霸主。由余是歷史上最早提出“仁治”的。詳見史記·秦本記。後代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一部分稱餘氏,一部分稱由氏。由、餘二氏同宗同源,史稱餘氏正宗,讀音作yú(ㄩˊ)。餘氏世居歙州(今安徽黃山歙縣),成為為新安大族。餘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源流三

源於党項羌人,屬於漢化改姓,最早生活在鬆藩草原上。唐代遷至河西走廊和今寧夏西部;西夏時期,党項羌貴族和大戶分佈在靈州和西涼府。《西夏書事》載:“(1226年)秋七月,蒙古破西涼府。蒙古主進兵攻西涼,宿衛官粘合重山執大旗指揮六軍,手中流矢,不稍動。守臣斡扎簀力屈,率父老啟門降。於是,搠羅、河羅等縣皆不守。”由於是“啟門降”,蒙古軍沒有對西涼府百姓進行大規模殺戮,居住在西涼的党項族大戶得以保全了家業。餘闕的高祖父是“銑節”一族的首領,以族名為姓名,代代世襲。銑節家族生活在涼州南山,到餘闕祖父時,蒙古軍隊擴充兵源,把西涼州的唐兀色目人編為軍戶,開撥內地同南宋作戰。餘闕父親在戰爭中因功賜官,被元朝統治者賜以蒙古名字“沙喇藏卜”,派往廬州駐守。生子五改漢姓餘:闑、少剌八、供保、闕、福。第四子即忠宣闕公餘闕。沙喇藏卜即為合肥餘氏追認始祖。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古蜀國褒餘之道,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難》中對褒餘棧道有明確的描述。世代居於褒餘棧道沿途之民眾工匠、驛站官吏、商家棧夥等,皆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褒餘氏、褒斜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褒氏、餘氏、斜氏,餘氏讀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尼瑪哈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國時期為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滿語為Nimaha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餘氏、俞氏、於氏、勝氏等。

⑵。滿族裕瑚嚕氏,滿語為YúhúrúHala,以地為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長白山、裕瑚魯(今黑龍江右岸俄羅斯耶拉布加),後多冠漢姓為餘氏、玉氏、裕氏、於氏、婁氏等。

源流六

源於赤狄,傈僳族,羌族,錫伯族,古氐族,唐朝時期白馬氐族等等,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TAG標籤:余姓 為氏 以居邑 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