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祁縣

解讀百家姓祁姓。祁縣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祁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5位。祁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五位的姓氏,人口約一百二十八萬餘,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多此姓。

祁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祁姓文化之祁縣

祁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春秋時晉國大夫祁奚曾受封於此,後以此得名,而祁奚也被認為是中國祁姓人共同的祖先。祁縣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對該縣樑村古文化遺址考證證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今年4月13日,祁縣舉行祁奚大夫祭祀大典活動,來自廣東、雲南、河南等地的祁奚後裔等共3000多人蔘加了活動。

史料記載,祁奚(約公元前620―545),晉獻侯四世孫,食邑於祁,遂以祁為氏,曾留下了“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千古佳話。

故事說,祁奚50多歲的時候請求退休。晉悼公問祁奚誰可接任,祁奚推薦仇人解狐。

悼公又問,解狐可是你的仇敵?祁奚道:“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

晉悼公正要立解狐,解狐卻死了。

晉悼公又徵求祁奚意見,祁奚推舉自己的兒子祁午。

悼公問,祁午可是你的兒子,祁奚道:“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

正當此時,祁奚的副手羊舌職也死了。

晉悼公又問:“誰可接任?”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適合。”

後來證明,祁奚推薦的人都能夠盡忠職守,不負所托。祁奚也成為光明磊落、高風亮節的典範。

有張嘴獸的渠家大院祁縣分新城和古城,新城在東,古城在西。

縣城中心是個十字口,也是新古城交界處。十字口往西的街口上有一個寫著“昭餘古城”的牌樓,從牌樓下一步跨過,時光似乎回到了300年前。不寬的街面上,只有流動的屬於現在,古街上的青磚和兩旁的厚牆還是過去。

在祁縣一家玻璃器皿廠上班的唐紅兵,家住古城,上班卻在新城。古城街巷窄,陰涼多,老房子裡也涼快,夏天每天一下班,唐紅兵就快速蹬著車子往老城的家裡趕。回家的路上,他就會經過渠家大院門口。

祁縣渠家人留下一座大宅院講述著自己經商的輝煌。渠家被稱為“渠半城”,是因為祁縣古城一半都是渠家的院子。

明清時,祁縣商幫崛起,一座座四合院出現在祁縣古城裡。渠家在城東前前後後建起來40多座院落,現在開發出來五分之三。與遠在祁縣東觀的喬家大院相比,渠家大院的特別之處有:五進院、戲臺、青石鋪地、鏤空的磚雕、立體的石雕和房頂上張著嘴的石獸。

72歲的賀雲祥老人家住離渠家大院景點不遠的地方。老人在榆次工作,退休後又回到了祁縣古城的老房子裡生活。望著渠家大院房頂上的張嘴獸,老人說:“那時候,只有官宅上的獸才能張嘴,你再有錢,家裡沒有做官的,房頂上也只能修閉嘴獸。”

渠家大院能修張嘴獸,都是因為渠家的渠本翹。

渠本翹1962年出生,是渠家的老大,小時候被稱為“神童”。他先後中秀才、解元、進士,後任清朝內閣中書。1903年,任駐日本橫濱領事,回國後擔任山西大學堂監督。渠本翹曾與人合資,接管當時官辦的“晉升火柴局”,創辦了最早的平遙火柴廠。1906年,在“愛國保晉護礦運動”中,任保晉公司總經理,以自己的身份向各票號借款交付贖金,實現了山西人贖礦自辦的願望。

劉立本板話唱晉商“你別看我年齡大模樣兒醜,張藝謀是我老朋友,鞏俐給我倒過酒,我跟馬季照過相,跟唐國強把影留……你看我老劉牛不牛?”

這是祁縣人劉立本的一段自我介紹。

老劉今年72歲,上班的時候是祁縣文化局副局長,兼祁縣文化館館長。1988年,他到剛剛起步的喬家大院任一把手,喬家大院最初的導遊解說詞就是他寫的。

景點工作的特點是越到週末越忙,所以從喬家大院開始,老劉就養成了一年工作365天的習慣。一天也不休息,這在常人是很難做到的事情,老劉卻已堅持了快20年。“時時心態好,頓頓八成飽,天天多走路,健康活到老。”劉立本說到健康祕訣時用的都是板話,“自己少受罪,兒孫少受累,節約醫藥費,造福全社會。”

渠家大院景區有博物館、戲臺院、票號、茶莊、鏢局等景點,每個景點都有老劉介紹的板話,寫在牌子上,擺放在醒目的位置。“店鋪林立貿易繁,小城無處不經商;誠信贏得買賣興,謙和招來顧客常。”這是祁縣古城明清商業街的介紹。

關於晉商的板話還有:“以禮治家家興旺,以智創業業必成;以仁治學學業精,以信經商商業興。”在度量衡博物館有:“度用尺子量靠鬥,輕重靠的是桿秤;都說天平最公平,關鍵憑的是誠信。”

老劉家住新城,每天早晨起床後步行城北,晚飯後步行城南,上下班步行,日行四五公里。步行途中,老劉腦子不閒,邊走邊背誦自己的板話,感覺不妥的地方,隨時修改。

祁太秧歌代代傳1980年,祁縣人麻萬全從太鋼退休後回到了老家,在祁縣城趙鎮裡村自家院裡辦起了“文化大院”。

每週二、週六,老年人來這裡唱戲,國小生寒暑假期也來麻萬全文化大院聽講讀書,農閒時這裡還組織村民卡拉OK大賽。特別是村裡趕廟會的時候,麻萬全大院更是熱鬧非凡,十里八鄉來趕會的都要來麻家院轉一圈,而最吸引他們的是當地人最喜歡的“祁太秧歌”,有《偷面瓜》《做小衫兒》等秧歌劇。

每逢元宵節鬧紅火時,各地大搞龍燈、旱船、背棍、高蹺以及鼓樂歡奏等活動,大大小小的舞隊極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間歇唱支小曲,渲染氣氛,載歌載舞,歌舞結合。這種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

祁太秧歌多采用第三人稱說見聞、數典故、敘景緻的歌舞形式。“二月裡來龍抬頭,姐妹三人踢繡球。大姐姐踢了個龍擺尾,二小妹妹來接球。走三走,扭一扭,踢了個獅子滾繡球。”這是祁太秧歌《踢繡球》中的一段,表現的是姐妹三人踢繡球的嬉鬧場景。民國時期,祁縣秧歌藝人根據真人真事編演了《喚小姨》《張公子回家》《賣胭脂》《勸戒菸》《吃招待》《送櫻桃》等一批反映商業和農村生活的小戲。

上世紀40年代,解放區革命根據地晉綏邊區當時流行著兩種秧歌,雖然都稱秧歌,但其風格、特點截然不同。

由於名稱上有些混淆不清,晉綏文聯的戲劇工作者經研究磋商,認為從流行區域上分較好,於是分別定為“陝北秧歌”和“晉中秧歌”兩種。

1951年,榆次專署組織了“祁太秧歌研改社”,將“晉中秧歌”由原發祥於祁太二縣的這一秧歌劇種定名為“祁太秧歌”。這個名稱自1951年改革以來,一直流傳至今。

300多個祁太秧歌劇目,現在傳演的也就三四十個。除了過年鬧紅火時有大型的秧歌,祁縣農村廟會也經常有秧歌表演。

花錢排演祁太秧歌的麻萬全,自己不會唱也不會舞,但從小就喜歡家鄉的秧歌。一方水土創造了祁太秧歌,要留住這個古城的藝術更離不開像麻萬全這樣的祁縣人。

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正中,四周被三丈多高的磚牆包圍著,上有女兒牆和望口,整座院像個城堡。

人們先是從電影上看到喬家大院,“大紅燈籠”下的大院給人陰森沉重的感覺,而電視劇《喬家大院》則讓人們更多地瞭解到磚縫裡藏著的輝煌。

喬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佔地面積9180.8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042.4平方米,是集中體現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獨特風格的建築群。喬家大院原名“在中堂”,1965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而北京故宮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