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起名/列表

四川名字的由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說起四川就有著讓人念想不完的美食,還有著超美的風景以及傳統文化。在我們生活的地方有著各種名稱,地名也是其中一個,你是否好奇過地名由來呢?

那麼,本期地名大全一起來看看四川名字的由來。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四川名字的由來

四川,有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說四川本指四川境內的四條大河:長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我原來也以為如此,後來才發現不是這樣。

四川其實是指古時行政區劃的一個合稱。這個要從唐朝說起,根源是在這個“川”字的來歷上面。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了秦漢以降的州、郡制,將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為劍南道,而將原來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陝西的漢中盆地)改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就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

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為川峽路;宋真宗鹹平4年(公元1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即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廣元)、夔州路(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這個名稱,始見於宋代。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設益、梓、利、夔四州路,治所分別為今成都、三臺、漢中和奉節。這四路,一般稱為川峽四路,簡稱為“四川”。在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的詔書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詞,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將“四川”作為行政區劃略稱的開始。這以後,宋代設有“四川宣撫使”、“四川制置使”等官職,就是中央派駐川峽四路的官員,都將川峽四路簡稱“四川”。

到元代就正式以“四川”為名,建立了四川行省。元代的中央行政機構叫中書省,各地直轄於中央的地方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代在宋代的川峽四路基礎上設四川行省,簡稱四川省,省治成都。從此“四川”一名沿用下來,元朝在各地設定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併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

四川:以益。利。梓。夔(川峽)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