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廣東赤坎鎮

中國有十大最美古鎮,不僅有秀麗的景色,還有很多流傳的歷史的文化,而在十大古鎮之一的赤坎古鎮就被譽為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那麼大家對於廣東的赤坎古鎮有多少了解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城市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廣東赤坎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赤坎鎮介紹
  
赤坎鎮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經濟開發區內,開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濱,毗鄰市區三埠,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里,上接恩平、陽江,下通江門,廣州,北連鶴山、高明、新興,南往台山,面積61.4平方公里(其中鎮區5平方公里),人口4.6萬,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達9萬多人。
  歷史上曾是開平縣城所在地,後來才挪到三埠鎮,即現開平市區。赤坎鎮原先由新會縣分割出來,由於潭江的各支流包圍著赤坎鎮 。
  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則是城市,清一色的騎樓,遠比開平老街龐大的洋樓群。沿江的堤東堤西路,裡面與之平行的中華路,夾在兩條大路間還有一條叫“二馬路”的小路,這是與江平行的三橫,還有許多縱馬路與它們交叉形成城區的路網。赤坎鎮有一番中西合璧的古樸味道。

主要景點
  
南樓
  南樓高五層,外面佈滿彈孔。司徒氏七烈士於1945年日本投降前25日憑此樓抗擊日軍,堅守7天7夜的英雄事蹟,南樓也因而成為僑鄉人民堅貞不屈、為國捐軀的不朽歷史見證,開平民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景輝樓
  景輝樓置身在赤坎鎮的歐陸風情街,與赤坎影視樓僅一牆之隔,是了前往參觀瞭解赤坎古鎮百年曆史的唯一場所,景輝樓是嶺南水鄉的騎樓,以民國時期名醫張景輝而命名。樓高三層,建築長45米,寬5米,樓高三層。每層都有雙客廳、雙寢室、雙開放式樓梯,垂直天窗,橋式天井,屬典型的嶺南古鎮騎樓民居

廣東赤坎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第2張

歐陸風情街
  赤坎鎮的堤西路被譽為歐陸風情街,沿路商鋪建築風格儲存良好,充滿1920年代的味道。早年旅美、歐的本地華僑帶回國外建築圖紙再融合本地傳統建築風格,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的樓房。其特色主要體現在樓頂建築。

司徒氏圖書館
  1920年,司徒族人開設閱覽室。1923年,動工圖書館,1925年,司徒氏圖書館大樓在東堤潭江之濱落成,旅居海外的司徒氏和當地司徒氏共籌得4萬多銀圓,建築風格為歐式,建成後館內藏書逾萬冊,館內陳列本族名人事蹟,藏品還包括慈禧太后題字等。1926年,再置美國機械鐘,上鍊一次大鐘可以運轉一週。

關族圖書館
  1925年,關族人組成家族圖書館組委會。1927年動工圖書館,1929年建成關族圖書館,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與堤東的司徒氏圖書館遙首相望,購買了《四庫全書》、《萬有文庫》、《廿四史》三部作品和選購了德國大鐘。

廣東赤坎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第3張

迎龍樓
  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裡村的迎龍樓,東距開平市6千米,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為關氏家族所建。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關氏家族立村之初,這裡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窪之地。
  為防洪澇,關氏十七世祖關聖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建起了迎龍樓。它坐西北朝東南,佔地面積152m2,磚木結構,樓高11.4m,為全村制高點。
  樓頂的建築形體沒有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非常傳統,是開平碉樓最原始的模式,代表了開平碉樓的早期形態,儲存完好。

騎樓建築
  騎樓建築是赤坎鎮的一大特色,全鎮共有三公里、約六百座騎樓,當中尤以堤西路一帶最壯觀,構造也極講究,幾乎一樓一頂,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頂,巴洛克風格的屋頂裝飾,鑲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臺,淡黃、暗紅的外牆。
  赤坎鎮的騎樓連綿成一片,在小鎮中夾道林立,堤西路、堤東路、中華路、牛圩路等幾個路段幾乎都由騎樓組成。冊內的騎樓有近600座,即便以每座寬5米計,騎樓街的總長度也接近3公里。騎樓通常有四五十米長、3層樓高。
  沿堤西路向內,中華路等路段的騎樓樓頂裝飾逐漸簡單,而到了內街牛圩路,騎樓幾乎都降為兩層,樓頂的裝飾也是草草了事。在騎樓街的精華區堤邊街道,偶爾有防守的堡壘——碉樓和西式風格的鐘樓夾雜騎樓群間。

TAG標籤:歷史 名鎮 赤坎 廣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