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煙火千家青陽鎮,著名吳文化地名來歷

江陰市,大江之陰,也是一座濱江港口花園城市。是長江的咽喉,歷代都是江防要塞。而江陰市也是吳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自古發生在江陰的故事就有很多。本期的地區文化帶你去了解煙火千家青陽鎮。

著名吳文化地名來歷:煙火千家青陽鎮

還想要了解》》青海湖牛身豹首海怪傳說

位於江陰市南部的青陽鎮,處在錫澄運河、錫澄公路的中段,南面與錫山堰橋隔河相望。青陽鎮交通便利,市集繁華,工商並茂,素有“小無錫”之稱。

青陽舊名青,是個歷史悠久的魚米之鄉。1974年至1976年,境內南樓村一帶出土石刀、石?、石斧、石鑿等磨製石器,以及黑皮陶、碳化稻穀等屬良渚文化的文物,證明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先民聚居生息。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從北方遷來的葛氏在芙蓉湖邊墾殖,流民便來聚居,青陽集市形成,當時稱“江陰軍下草市”。關於青陽的命名,當地自有一種傳說,叫“先有道成墩,後有青陽鎮”。

北宋葛勝仲有《道成墩》詩敘述了其中的來龍去脈:“??一羽翁,奇骨兩目方。乃以貧自樂,餐霞辟穀腸。混世人莫識,結茅居僻荒。一墩僅十畝,培?萃彼疆。惠峰作南屏,秦望橫北牆。隱此不記年,悟仙號青?;翩然仙道成,陟墩神遠翔。

指墩名道成,人以許仙揚。豈無緱山人,吹笙雲錦裳。令威去千年,歸來賦歌章。青?得仙去,千古傳此鄉。訛而為柳跖,吳魯路渺茫。柳為橫行盜,安肯城此旁。不知何愚人,魚魯昧審詳。至今傳名誤,使志來其將。吾為正斯謬,百世流餘芳。”

解讀這首詩可以瞭解到,魏晉時汝南人許遜是位道士,後來被封為“神功妙劑真君”。他擔任過旌陽(今湖北枝江)縣令,又稱許旌陽。許遜棄官東歸,周遊江湖,來到青陽西北處結廬煉丹。

他看到近湖一帶地勢較低,就運來泥土填高地面,形成道成墩,離這裡不遠處慢慢形成了青陽鎮。還有一種說法青陽地名是由旌陽音演變而來。也可參見《乾隆江陰縣誌》記載:“許旌陽宅在青?鎮西,運河之南,有阜名道成墩,上建旌陽祠。”

古代青陽的文化教育源遠流長。北宋時,士大夫設塾授徒之風已盛,人才不斷湧現。宋江陰望族青陽葛氏,世代儒學,簪纓相繼,一門出了33位進士。僅被唐圭璋收入《全宋詞》的就有葛勝仲的《丹陽集》、葛立方的《歸愚集》、葛郯的《信齋詞》,葛立方還有《韻語陽秋》被收入《歷代詩話》。

葛氏的詞在宋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定位置。後人評價宋代父子兩代皆為填詞名家者,有前晏殊、晏幾道,後有葛勝仲、葛立方。地方文化教育源遠流長,明正德十年(1515)青陽辦社學,清代設義塾,《乾隆江陰縣誌》載:“青?川原清曠,多秀民文士……為一邑之最。”青陽鎮鍾靈毓秀,人才輩出。

現代有地政學家祝平、出版家李小峰、地理學家李旭旦、氣象學家朱炳海、教育家謝家玉和薛紹清、農藝學家謝家駒等,並有知名民族工商業者薛福基、葛鳳池、劉永康、葉吉廷等。

明清兩代,青陽鎮集鎮夾錫澄運河為市,是往來船舶的停靠地。長期寓居蘇州的江陰人王稚登有《夜泊青?有懷》詩云:“賽燈濁酒傷神,流水浮雲自親。珠鬥闌干碧漢,金風蕭瑟青苹。半圓半缺明月,江南江北美人。何處一聲長笛,相思各自沾巾。”清王士楨《青?橋》詩云:“門對青?橋,家近芙蓉湖。與郎不相見,為郎歌拔蒲。黛色連天際,蒼蒼秦望山。

東巡殊不返,留恨此山間。白舫煙中樹,青山水上樓。澄江風物好,殘臘只如秋。修竹被晴川,滄漪映空曲。日夕雪初消,人家在綠寒。”

青陽鎮成為江陰、無錫、武進3地10多個集鎮聯絡蘇錫常的紐帶。清代青陽的糧食、棉布、菸酒、雜貨、藥材、飯鋪等行業交易活躍,為江陰南鄉主要棉市、布市,遠近棉花也在此集散。光緒年間先後開設6家繭行,形成江陰最大的繭市。

此後,米行、竹行、豬行、棉布店、鹽棧相繼開設,至1936年,集鎮商號超過五百,青陽成為無錫北外的米麥、蠶繭、紗布、食鹽的主要集散地。至今,青陽已建成文明、富庶的現代化新型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