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臧姓遠代先祖追溯以及近代族居簡考

解讀百家姓臧姓。臧姓遠代先祖追溯以及近代族居簡考。臧(Zāng)姓,在中國人口較少,按人口排名,臧姓排行為第215位,約佔漢族人口的0.03%。分別主要在山東、江蘇和河北等省市。

臧姓遠代先祖追溯以及近代族居簡考

臧姓起源之尋根溯源

遠代先祖追溯

臧氏在《百家姓》中排列第112位,數大姓。據《中華姓氏溯源》載,春秋時,周公封子於魯,臧姓出自姬姓。春秋魯孝公之子,食邑於臧(今山東境內),其後因邑為氏。又魯惠公有子名欣,字子臧,其後以字為氏。望出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南)。由此可見,臧姓祖居山東無疑。史稱“臧氏祖居東魯,本仁祖義,世代相承”。魯孝公之子僖伯(諡號),名,為魯國大夫。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僖伯上疏諫隱公“觀魚謂之亂政”,公不聽忠言,後被人戮而奪位,在歷史上留下了“矢魚於棠”(棠——邑名,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北)的記載(見《古文觀止》中《臧僖伯諫觀魚》篇)。故臧威信極高,封魯地郯為國(今山東郯城西南古稱東海),後以臧為姓,世代為魯卿,昭昭可考。僖伯之子臧哀伯(諡號),名孫達,魯國大夫,他曾諫魯桓公(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國君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很得後人的稱頌。因此,臧與複姓臧孫皆為一族。《中華姓氏溯源》載,臧,臧欣皆為一家,均系魯公後代。

近代族居簡考

元朝末年,為反抗朝廷統治,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經過數年混戰,元朝滅亡,後由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連年戰爭的兵火和瘟疫的傳染,山東復地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朝廷採取移民的措施來扭轉慘不忍睹的社會局面。即在洪武二年(1369年)大量移民于山東,所以山東大部分來自山西洪洞縣和江蘇東海十八村。

莒縣臧氏大部分自江蘇東海和膠東遷來。據《重修莒志》載,“莒州十區臧家莊臧氏,原籍江蘇省東海縣當路村,始遷祖胤祚於明洪武二十三年遷至莒縣黑坊口,四世成儒遷居臧家莊,分三支,今傳至十七世。”“五區龍宿莊臧氏,始遷祖瑾於明洪武年間由登州府福山縣遷居莒北龍宿莊(今屬諸城馬莊鄉),生四子,長熊分支諸城枳溝,次子龍遷居石埠集,三子鳳居龍宿莊,四子虎遷居昌樂辛旺集。

五蓮臧氏分兩大支系,一支屬諸城臧氏,祖居諸城琅琊臺,有主譜,子孫後代散居有記載;另一支屬枳溝崖上莊(即臧家崖)臧氏,族無主譜,各支均有支譜,譜中均記載:”吾祖世居東魯“,據有關資料考證,此兩支屬一族,均從東海和膠東遷入。崖上莊分譜載”不知何朝何代先世何人始遷於登州府福山縣,延至明洪武年間先祖諱武復由登州遷回故土安居崖上莊(筆者注:可見原來就在崖上莊住過,故用“遷回故土”),世世相傳“。崖上莊臧氏即。現。在的諸城市枳溝鎮臧家崖村,始遷祖武遷來後居住多年,子孫繁衍較快,自明初起就有人做官,家族隨之興旺,五世祖哲以儒士起家,官至布政使(即省長)。

六世祖虎以孝行成名,得入忠孝祠兼之。五世祖臻有子十二人,族類之繁,一盛一日,時濰水之濱熙熙攘攘者,大抵吾族居多也。”(見崖上莊臧氏譜序)。以後逐年析居,遍佈於濰河兩岸。諸城市枳溝鎮的東安、西安,枳溝后街、臧家崖、前後水清溝、楊家窪、山子前和五蓮縣的汪湖村、泥牛子村、楊家溝、輝溝子、高澤、西雲門、窩疃、段家廟、宅科等村,均有崖上莊臧氏居住。尤其明末壬午諸城兵亂,遷居大江南北之族人甚多。據崖上莊支譜序中載:“……昔丁先生之任霍山縣也,其上臺臧大人系陝西人,自稱出自崖上莊……”又江南境內有臧氏獨立村,曰“楊家行”,雲“自楊家窪”(屬諸城枳溝鎮)出族。

“今已代遠年湮,無從考究。因本支無主譜,雖有支譜但年久失修,分居各地的後代無記載,故不能如實統計其族人散居住地,實是遺憾。崖上莊臧氏與諸城臧氏同族不同譜,但輩序排列卻相同,只是世不相同,同樣一輩卻差三世,這是因為沒有統一族譜所造成的。近年來崖上莊臧氏由後水清溝運德主持,運堂負責印刷,”運“字輩”樹權“兄執筆新修一部主譜,把該族系的部分分譜系統起來,是一件大好事,為後代子孫留下了寶貴財富,成為崖上莊臧氏追根求源的依據。其輩序諸城臧氏原有族譜修於明末,創始人六世祖允德,此譜從春秋到明代,其中有唐人作序,可惜在明崇禎壬午兵亂中毀於戰火。

到清康熙年間七世祖振榮時任廣西懷集知縣,又升江西寧州知府,借歸裡休養之機,又續修新譜,因前譜毀,先祖失考,只能從記憶中的始祖智開始新修。譜成於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年)仲春,七世祖振榮作序。七十三年後,於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年)春,由九世祖應鈞祖續修。二十六年後又由九世祖毓雲第三次修譜。六十年後,又由十一世祖翰、十二世祖炅,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第四次修譜,此譜稱”道光譜“,目前能查到的僅有此譜由十世同族人共同議定三十二字為今後排輩之序,其是:偉臣著望、家運傳真、日初山廣、如澤方循、佑茲礪品、醇睦今人、恪先訓後、庚亦經陳。”以上三十二字從十二世始,每輩只用一字,按序排列。目。前從蘇北到山東,臧氏大部分用此“輩”字排序。同姓相遇,論資排輩,親如一家,否則如同異姓路人一般。

諸城臧氏族譜對族居地記載清楚,清康熙“琅琊碑記”中雲:“吾祖居琅琊臺,再乃遷居瓦屋莊,後又遷居於城(諸城城裡)……”,又據祖輩相傳雲,諸城臧氏乃於明洪武二年由江蘇省東海宿遷縣遷入諸城琅琊臺。又據長興眉錫在康熙《諸城臧氏族譜》序中謂:“……即自吾魯僖伯公以後之散處於大江以南,大海以北者之俱可尋源溯委也……”,六世祖新德在康熙年間的譜序中雲“臧氏之來諸城也,肇基於琅琊臺,開創之人已湮乎無聞……”。所以諸城臧氏自江蘇省東海宿遷縣移民至諸城琅琊臺,後遷居瓦屋莊,又居城裡,確信無疑。相傳,琅琊臺始遷先祖兄弟三人從東海宿遷縣遷來琅琊臺,因生活困難,長兄去登州福山縣,其他二人留住琅琊臺,相傳三世,曾有諱班祖在此居住,現有墳塋九座為證。因前譜毀於戰亂,新修譜只能從遷祖智從琅琊臺遷居諸城城南瓦屋莊,後又遷城裡記載。二世祖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貢生,初任湖廣景陵衛經歷,後升直隸真定府定州同知;三世祖節、符、策三人,節祖敕贈文林郎,太湖知縣,南京兵部右侍郎。四世祖惟一,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贈工部尚書,人稱大司空。四世中有祖四人,惟一、惟幾、惟精、惟時,均居住在諸城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