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人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姓氏名人/列表

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簡介

解讀百家姓孟姓名人。孟浩然簡介,為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孟姓,為中華姓氏之一,廣泛分佈於我國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蘇等地,明、清之際遍佈全國各地。

孟浩然簡介 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姓名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雖不如王維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故後人把孟浩然與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人物生平

詩文少年

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之家。

唐聖曆元年(698年),孟浩然與弟弟一起讀書學劍。

唐景龍二年(708年),孟浩然20歲,是年前後遊鹿門山,作《題鹿門山》詩。詩標誌著浩然獨特的詩風基本形成。

唐景雲二年(711年),孟浩然23歲,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漫遊求仕

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張子容應考進士,作詩《送張子容進士舉》,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

唐開元五年(717年),遊洞庭湖。干謁張說。登岳陽樓,作《岳陽樓》詩以獻。

唐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四月赴任。浩然居家,作詩慨嘆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

唐開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贈張子容詩《晚春臥病寄張八》。九月九日,浩然與賈舁登峴山,詩酒唱和。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歲,韓思復任襄州刺史。盧饌為襄陽令,浩然與之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遊洞庭襄漢,孟浩然與李白結交為好友,成莫逆之交。當年韓思復卒,天子親題其碑。浩然與盧饌立石峴山。

唐開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遊揚州,途經武昌,遇李白。李白於黃鶴樓作詩送行。

入京不仕

唐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作《長安平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然而,科舉不中。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張說交誼甚篤。傳說張說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張說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隱居山水

唐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遊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擬薦浩然,浩然作詩婉言謝絕,次年遊玩於江南的名山古剎。

唐開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歲,春,在越州有贈謝甫池詩,表示出對農事的關心。繼續在江浙一帶會友作詩。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不仕,當年浩然回襄陽。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考慮到上京干謁張九齡未果,認為作為刺史的韓朝宗也無法讓他入仕便沒有按照約定赴京。同年李白赴襄陽,和孟浩然遊玩。李白走後,浩然入蜀,往遊廣漢。

幕府入職

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浩然在荊州一帶多所遊覽,夏,浩然患背疽,臥於襄陽,當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

終於南園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軼事典故

隱鹿門山

孟浩然性愛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頭,慣習野人舟。”正是適應了這性情。從澗南園到鹿門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從鹿門山到襄陽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也許是東漢初年的習鬱,修鹿門廟、建習家池給了他啟示。光武帝封習鬱為侯,其封邑在今宜城。習家池則是習鬱的私家園林,也就是“別墅”。習鬱愛山水,而這三地聯結,就構成了一條非常理想的遊山玩水的路線。從宜城出發,泛舟漢水到鹿門山麓,“結纜事攀踐”,到鹿門廟祭祀神靈,欣賞山林景色。然後,下山登舟,經魚梁洲到鳳林山下,舍舟登岸至習家池別墅。從習家池回宜城可以泛舟,也可以沿著冠蓋裡騎馬、乘車。習鬱就是在這條線路上,享受著“光武中興”帶來的和平安寧的生活。而孟浩然則在這如畫的山水間,領略著盛唐時代的田園牧歌般的樂趣。

轉喉觸諱

關於孟浩然的:“轉喉觸諱”的典故歷史上有四種記載:王維說、李白說、李元紱說、張說說。

王維說

襄陽詩人孟浩然,開元中頗為王右丞所知。句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者。右丞吟詠之,常擊節不已。維待詔金鑾殿,一旦,召之商風雅,忽聞上幸維所,浩然錯愕伏床下,維不敢隱,因之奏聞。上欣然曰:“朕素聞其人。”因得詔見。上曰:“卿將得詩來耶?”浩然奏聞:“臣偶不齎所業。”上即命吟。浩然奏詔,拜舞唸詩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上聞之撫然曰:“朕未曾棄人,自是卿不求進,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歸南山,終身不仕。

李白說

唐孟浩然與李白交遊,玄宗徵李入翰林,孟以故人之分,有彈冠之望,久無訊息,乃入京謁之。一日玄宗召李入對,因從容說及孟浩然。李奏曰:“臣故人也,見(現)在臣私第。”上急召賜對,俾口進佳句。孟浩然誦詩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上意不悅,乃曰:“未曾見浩然進書,朝廷退黜。何不雲: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緣是不降恩,終於布衣而已。

張說說

明皇以張說之薦召浩然,令誦所作。乃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帝曰:”卿不求朕,朕豈棄卿?何不雲: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因是故棄。

李元紱說

孟浩然拜訪華山李相,恰巧李元紱不在,孟浩然於是留下一首絕句而去,曰:”老夫門前三日立,朱箔銀屏晝不開。詩卷拋卻書袋內,譬如閒看華山來。“一日,明皇召俾口進佳句。孟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何不雲:”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由此不遇。

失約朝宗

孟浩然四十歲時進京考試,與一批詩人賦詩作會。他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愛詩的京官都來和他交朋友。郡守韓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揚他的才華,再和他約好日子帶他去向那些人推薦。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很是融洽。有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在先,不赴約而怠慢了別人怕不行吧。他不高興地說,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樂,哪管其它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