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人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姓氏名人/列表

中國東漢僧人、佛經譯師,支婁迦讖簡介

解讀百家姓姓名人。支婁迦讖人物簡介,中國東漢僧人、佛經譯師。支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3位,2014最新百家姓排名支姓311位。支姓人口約17.3萬。江蘇省的支姓人數排名第一。

支婁迦讖簡介 中國東漢僧人、佛經譯師

支姓名人:支婁迦讖

支婁迦讖,簡稱支讖,中國東漢僧人,本是月氏國人。佛經譯師。東漢桓帝末年到洛陽,於漢靈帝時翻譯《道行般若經》、《兜沙經》等,是最早將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西域高僧。

簡介

支婁迦讖,簡稱支讖,貴霜帝國佛教僧人,其本為月氏國人。

東漢桓帝末年(公元167年前後)從月支來到洛陽的佛經譯師,最早將大乘、小乘佛教典籍翻譯成中文(167年-186年)。他通曉漢語,除了獨自翻譯而外,有時還和早來的竺朔佛(一稱竺佛朔)合作。他譯經的年代是在靈帝光和、中平年間(178—189),比安世高稍遲,譯籍基本上屬於大乘,內容廣泛,後來“般若”學說不但為統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間,成為漢晉南北朝時的顯學,可見他的學問廣博,思想細緻,但他後來不知所終。

記載

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三載:支讖,本月支國人也。他通曉漢語,學問廣博,思致幽微,操行淳深,性度開敏,亶持戒法,諷誦群經,志存宣法,以精勤著稱。在漢靈帝光和至中平年間(公元178年-189年),在洛陽翻譯了大量佛教經典。支婁迦讖到中國內地,時間與安世高僅是前腳後腳之差,倆人基本上是同時的,但支讖在洛陽從事十餘年的佛經翻譯工作之後卻不知去向了。

與當時安世高所譯的基本上都屬小乘佛經的情況正好相反,支婁迦讖所譯的佛經幾乎全屬大乘佛經。可以說,支婁迦讖是中國翻譯和傳播大乘佛教的創始者。如《道行般若經》,亦稱《般若道行品經》,與三國吳支謙譯《大明度無極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屬同本異譯,是反映佛教般若學的較早的一部佛經,主要宣揚大乘佛教的諸法悉空、諸法如幻的思想。此經是大乘般若學介紹進中國內地之始。《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都是講大乘禪觀的佛經。首楞嚴是首楞嚴三昧之略。首楞嚴意譯為健相、勇伏等,三昧即是禪定的另一種梵音。這種禪定,能統攝一切佛法,具有不可思議的神祕力量。所謂般舟,意為佛現前、佛立。稱修習此三昧,可以使十方諸佛出現於修行者面前。《般舟三昧經》還特別宣揚了阿彌陀佛淨土信仰,說一個人只要專心思念西方阿彌陀佛,經一晝夜或七天七夜,就會在禪定中見到阿彌陀佛,死後即可往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這是西方淨土思想傳入中國內地的開端。

支婁迦讖除了獨自翻譯佛經外,有時還和早來的竺佛朔合作翻譯。影響最大的《道行般若經》和《般舟三昧經》就是兩人共同翻譯的。

支婁迦讖翻譯的佛經,由於有安世高的譯作可資觀摩取法,在遣詞造句方面都已積累有一定的經驗,所以支婁迦讖的譯文比較流暢,能儘量保全原意,故多用音譯。後人說他譯文的特點是辭質多胡音。晉支敏度評價說,支婁迦讖博學淵妙,才思測微,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①說明支婁迦讖的譯經,質勝於文。在漢代的譯經中,由於佛教處於初傳時期,譯出的佛經也多半為一卷一部的小部頭經典,安世高譯的三十來部佛經中,絕大多數為一卷本,只有少數為二卷本。而支婁迦讖卻譯出了10卷本的《道行般若經》,在當時可算是大部頭了,能譯出10卷本的佛經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但由於受時代的侷限,支婁迦讖的佛經與安世高及其他譯師一樣,對於許多佛教專有名詞、術語的翻譯,很多都是晦澀、欠通的,有些則明顯地受了漢代方術觀念影響,如把真如譯為本無,滅諦譯為尼諦,無我譯為非十等等,不一一列舉了。

《高僧傳》卷一:“支樓迦讖。亦直雲支讖。本月支人。操行純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勤著稱。諷誦群經志存宣法。漢靈帝時遊於雒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三經。又有阿闍世王寶積等十餘部經。歲久無錄。安公校定古今。精尋文體雲。似讖所出。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後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一):“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棄文存質深得經意。朔又以光和二年。於雒陽出般舟三昧。讖為傳言。河南雒陽孟福張蓮筆受。時又有優婆塞安玄。安息國人。性貞白。深沈有理致。博誦群經多所通習。亦以漢靈之末。遊賈雒陽。以功號曰騎都尉。性虛靖溫恭。漸解漢言。志宣經典。常與沙門講論道義。世所謂都尉者也。玄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述後代。調本臨淮人。綺年穎悟。敏而好學。世稱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號為難繼。調又撰十慧。亦傳於世。安公稱佛調出經。省而不煩。全本巧妙。又有沙門支曜。康巨。康孟詳等。並以漢靈獻之間有慧學之譽。馳於京雒。曜譯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譯問地獄事經。並言直理旨不加潤飾。孟詳譯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門曇果。於迦維羅衛國得梵本。孟詳共竺大力譯為漢文。安公雲。孟詳所出。奕奕流便足騰玄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