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人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姓氏名人/列表

東漢外戚、權臣,姓氏名人之竇憲

解讀百家姓竇姓歷史名人。竇憲是大司空竇融的曾孫,是東漢時期的外戚、權臣。竇家是兩漢時期一個大家族。竇姓出處有五種說法,一說出自姒姓,為夏帝少康之後,以地名為氏;一說出自古代氐族姓氏有竇氏,分佈在今陝西、甘肅、四川一帶。

姓氏名人之竇憲 東漢外戚、權臣

竇憲(?—92年),字伯度,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大司空竇融曾孫,東漢外戚、權臣、名將。

建八年級年(77年),漢章帝立竇憲之妹為皇后。竇憲、竇篤兄弟親倖,“賞賜累積,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永元元年(89年)竇憲派遣刺客刺殺太后倖臣劉暢,嫁禍蔡倫,後因事洩獲罪,被囚於宮內。竇憲恐懼,請求出擊北匈奴以贖死。

逢南匈奴單于請兵北伐,乃拜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手,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餘出征。竇憲遣精騎萬餘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外蒙古額布根山),北單于逃走。竇憲、耿秉乘勝追擊,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1500多公里),出雞鹿塞(內蒙古磴口縣西北七十公里),南單于走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稠陽塞(今固陽),三軍在涿邪山會師,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至達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殺一萬三千多人,俘虜無數。後登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在燕然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朝廷拜憲為大將軍,位高三公。燕然山大捷,使竇憲堅定了消滅北匈奴的決心。

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裡進攻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

竇憲既破匈奴,權震朝廷,遂陰圖篡漢。漢和帝知其陰謀,與中常侍鄭眾計劃剷除竇憲。永元四年(92年),和帝命令逮捕其黨羽,沒收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後將竇憲賜死。

軼事典故

竇憲還田

東漢建初年間(公元76年—80年),虎賁中郎將竇憲,倚仗其妹竇皇后的勢力,橫行朝野,親王公主、皇親國戚沒有人不怕他。他竟然以低價強買了沁水公主的田園。有一天,章帝(劉炟)出巡經過莊園,問陪同的竇憲:“這是誰家的田園?”竇憲胡說了一通,引起章帝的懷疑。後來,章帝發現了真相,大為憤怒,對竇憲嚴厲訓道:“前幾天經過你強奪的沁水公主田園時,你為什麼指鹿為馬,欺騙我?你的膽子真大呀!你知道不?永平年間(58—75),先帝(明帝劉莊)經常命令陰黨、陰博、鄧疊三人相互監督糾察,所以諸多貴戚中沒有人敢觸犯法律。如今,尊貴的公主尚且遭到你的巧取豪奪,何況平頭百姓!我告訴你,國家要拋棄你竇憲,就像丟掉一隻小鳥和腐臭的死鼠一樣!”竇憲大為恐懼。後來,章帝的憤怒平息了,命竇憲將沁園還給沁水公主。章帝看在皇后的面子上,對竇憲沒有依法治罪,但不再委以重任。直到和帝登基,竇皇后攝政,才又重新掌權。

影響世界

經過竇憲對北匈奴的兩次大戰,北匈奴主力被徹底殲滅。至於其殘部的去向,《後漢書》說是“不知所終”。而按照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的說法,當時“這些從獲勝的敵人面前逃跑的匈奴人”,採取了“轉而向西方進軍”的戰略。他們先是長途奔襲到歐洲的黑海和多瑙河一帶,接著又同這裡的原住民哥特人等一起,繼續向西侵襲,直到兵臨羅馬城下,最終導致了這個古老帝國“在眾多‘蠻族’的強大軍事壓力下”,一朝覆亡。從這個角度不妨說,竇憲對北匈奴的作戰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也間接推動了歐洲的歷史程序。

史書評價

范曄《後漢書》:竇憲率羌胡邊雜之師,一舉而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飲馬比鞮之曲,銘石負鼎,薦告清廟。列其功庸,兼茂於前多矣,而後世莫稱者,章末釁以降其實也。是以下流,君子所甚惡焉。夫二三子是之不過房幄之間,非復搜揚仄陋,選舉而登也。當青病奴僕之時,竇將軍念咎之日,乃庸力之不暇,思鳴之無晨,何意裂膏腴,享崇號乎?東方朔稱“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信矣。以此言之,士有懷琬琰以就煨塵者,亦何可支哉!

後世評論

竇憲在歷史上留下過種種劣跡,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認為是東漢外戚專權的禍首,因而備受貶斥,以致於他的歷史功績也幾乎被其罪過所掩蓋了。其實,客觀地分析竇憲的一生,其有些行為雖令人憤慨,但他對東漢王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是應該肯定的。作為當時無可爭議的優秀將領,他統率漢朝大軍,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逐北單于,迫其西遷。他的威名震撼了大漠南北,他所奠定的中國北疆新格局,既是東漢光武、明、章三代的夙願,是中國邊疆統一和中華民族融合程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所以竇憲的歷史功績是不應抹殺的。

其次,從軍事史的角度上看,竇憲作為指揮東漢第二次征伐北匈奴戰爭的漢軍統帥,成功地組織實施了稽落山之戰和金微山之戰等重大戰役,在中國軍事史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竇憲用兵,善於針對敵軍弱點,及時掌握和準確判斷敵軍的動向,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方針,調遣優勢兵力與敵主力決戰。如漢三路大軍彙集琢邪山後,竇憲根據北匈奴勢力已大大削弱,不敢與漢軍正面交戰的狀況,派出精騎萬餘,向北單于庭所在地稽落山一帶運動,迫使北匈奴主力出戰,並一舉將其擊潰。此役後,竇憲繼續主動出擊,盯住北匈奴主力不放,又先後在河雲北、金微山取得重大戰果。

竇憲在作戰中,十分注意揚長避短,根據漢軍準備充分、裝備精良、兵力集中,但深入大漠、遠離後方、不宜久戰的優弱點,以及北匈奴雖行動飄忽、反應快速,但力量薄弱,懼怕決戰,且有大量老少部民拖累的實際情況,採用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戰術,往往輕裝疾進,速戰速決。如包抄、夜襲河雲北,長途奔襲金微山,均收到了出敵不意、以奇制勝的效果。同時,一旦逮住戰機,便不輕易放棄,每次擊潰敵軍後,均窮迫猛打,不讓敵人有喘息機會,儘量在追擊中殲滅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