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泉州開元寺,領略

記得唐朝詩人杜牧曾在詩中寫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以想象當時佛寺是有多盛行。在中國著名景點中泉州就有一座從唐朝垂拱二年流傳到現在的寺院。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他的歷史吧。

領略: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大開元寺溯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初名“蓮花寺”,後幾經易名,至唐開元26年唐玄宗下昭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名。元至元22年合120院為一禪剎,始稱大開元萬壽禪寺。

開元寺寺址本是黃守恭的桑園,相傳“守恭夢僧欲化其地為寺,辭曰:待桑樹生蓮花乃可,不數日桑樹盡生蓮花,守恭神之,即舍為寺”,因此,開元寺得名“桑蓮法界”。它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徵,也是全國佛教重鎮――福建的驕傲

開元寺佈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準提禪院;西翼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

拜庭兩旁古榕參天,大雄寶殿雕塑技術高超,尤其是粱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在中國國內古建築中罕見。殿前月臺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後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大殿內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撐殿堂,俗稱“百柱殿”,殿內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莊嚴,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軌制。大雄寶殿之後的甘露戒壇,系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

主要建築
  天王殿
  開元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現存建築建於民國十四年。殿內石柱為梭柱,石柱上有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朱熹所撰,由弘一法師所書。石柱上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該對聯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

藏經閣
  藏經閣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僧錄劉鑑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為寺僧唸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

大雄寶殿
  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又稱紫雲大殿,是開元寺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遺物。大殿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建築面積1338平方米,重簷歇山頂,通高20米。前簷重簷下橫匾書“桑蓮法界”四字。殿內減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託抬樑式木構架,號稱“百柱殿”。殿內鬥拱共76朵,分佈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間各有補間鋪作兩朵,盡間僅一朵。斗栱上雕有有“飛天樂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於一身,雕刻精美。

甘露戒壇
  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甘露戒壇始建於宋,明末重建,重簷八角攢尖頂,四周環廊,佔地645平方米。壇有五級,最高一層供奉明代盧舍那佛坐像木雕。開元寺甘露戒壇與北京戒臺寺、杭州昭慶寺並稱中國三大戒檀。

東塔
  泉州開元寺東為“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南宋寶慶三年改七級磚塔,今石塔為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間重建,高48。24米。

西塔
  西為“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樑貞明二年,初為七級木塔,稱“無量壽塔”。北政和四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今石塔為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

TAG標籤:開元寺 泉州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