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福建惠安石雕文化,中國傳統雕刻技藝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務於宗教,它本身具有十分濃厚的宗教色彩,而它主要用於寺廟的建築設計,如寺內的外塔、亭、柱、欄等。惠安石雕是中國傳統雕刻技藝之一,它的工藝精細,在經歷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後,已然是中國藝術不可或缺的存在。
  那麼,城市文化中,惠安石雕有著怎樣的文化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中國傳統雕刻技藝:福建惠安石雕文化

惠安石雕在其形成和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強烈的民族性
  惠安石雕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歷經一千多年的繁衍發展,仍然保留著非常純粹的民族藝術傳統,保持著很完整的延續性,至今未被西方外來文化所異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濃厚的宗教性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務於宗教,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體現在宮觀寺廟的建築設計、雕刻安裝,寺內外塔、亭、柱、欄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對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

鮮明的時代性
  惠安石雕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留下蘊涵特定歷史資訊的石雕精品,如宋代的橋、塔、寺,明清的蟠龍石柱、石獅、古建築民居,建國後的許多紀念性雕刻工程等等。《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有所記載。

獨特的藝術性
  惠安石雕在藝術風格上,講究形神兼備,富有動感和氣勢,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動態美和神態美;在藝術特徵上,突出纖巧、流麗、繁縟、精細、神奇,含有細節語言,富有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體現南派石雕婉約精美的特色。

藝術的獨創性
  主要體現在惠安石雕作為南派石雕藝術風格代表重要特徵的龍柱、石獅的獨具匠心的雕刻上,以及惠安獨創的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被國內外譽為“中華一絕”和“不朽的藝術”的影雕技藝上。

不容置疑的代表性
  惠安石雕作為南派石雕藝術的代表,影響了中國石雕藝術的半壁江山,在中國雕塑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國內雕塑界普遍認同“北有曲陽,南有惠安”之說,其地位和影響不容忽視。

豐富的表現性
  惠安石雕創作手法多種多樣,圓、浮、透、線、沉、影等多種雕法並存,並與惠安獨樹一幟的建築技術完美結合,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大者雄偉壯觀,安裝時需用起重裝置;小者精微細巧,可託於掌心或浮於水面玩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廣闊的實用性
  惠安石雕多以實用為基礎,從建築園林裝飾雕刻、室外大型雕塑到室內擺設觀賞品、日用器皿等,用途非常廣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工藝流程:
  惠安傳統石雕工藝,俗稱“打巧”。其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捏、鏤、摘、雕、四道工序。
  (一)“捏”就是打坯樣。先在石塊上畫出線條,而後進行初步的雕鑿。對於有限定內容的新雕作,有的在打坯之前先畫張平面草圖作依據;有的還先捏個泥坯或石膏模型;有的則以購賣者提供的設計圖紙為藍圖。打坯樣是一個重新創作的過程。

(二)“鏤”就是坯樣捏成後,根據需要把內部無用的石料挖掉。鏤空石料的技術是石雕工匠的重要基本功,如一隻還沒有幼兒拳頭大的小石獅,要在嘴裡保留掉不出來的小圓球,鏤掉四周的石料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摘”就是按圖形剔去雕件的外部多餘的石料。這種剔除是對坯樣的細加工,操作者同樣應領會創作者的意圖,才能使剔除的面積和深淺適度。

(四)“雕”就是進行最後的琢剁加工使雕件定型。完成這一程式不但要有較高水平的雕刻技藝,更要具有鑑別能力。

此外,還有“修細”和“配置座墊”等特殊工序。“修細”,就是修出光彩,有的作品最後還要用砂紙磨光,並用石蠟上蠟,這樣就能達到色彩鮮豔,光彩奪目的效果。

“配置座墊”,主要是使產品穩固,起到襯托和補充的作用,使主體突出、豐滿、醒目和完整。座墊樣式多樣,主要有自然石座、蓮花座、雲紋座、水紋座、圖案座和鰲魚座、花蹲座、魚水座等特殊座墊。

中國傳統雕刻技藝:福建惠安石雕文化 第2張

雕刻工具:
  採石工具
  採石使用大錘,重量分12鎊與14鎊,錘把不象別地用木棍而以三片青竹合成,更加靈活有效。小錘,木把,鋼釺,長度各異,根據所打炮眼的深度選用。撬棍,粗細各異,根據所撬石料的大小和分離易難選用。

鏨仔,又稱“晶子”,用於打“斧眼”,尖端有尖和鈍兩種,尖的用於引眼,鈍的用於楔開斧眼。鏨平,方型,用於給分離塊整形。鋼釺、鏨仔、鏨平均以六角鋼煅造而成。

使用工具
  石雕粗加工使用的工具有:小錘,作敲打用;鏨纏,方嘴,用於剔除較大面積的邊角斜料;鏨仔,尖嘴,用於雕晟構件的表面。手電鑽。

精加工工具
  打琢(尖扁嘴)和斜琢(斜扁嘴),都是剔除石料用的,類似鏨仔,但體質較細小,根據雕件的不同分有多種型號;剁斧,平扁嘴似斧狀,用於剁光石料表面;梅花錘,方形嘴表面有梅花點,用於剁平較大面積的石料表面,比剁斧效率高;鋼條仔,細長尖嘴,用於鏤出石料,根據雕作的不同要求也有多種型號。

表現形態:
  圓雕
  即立體摹擬造型,單體存在,既有以單一石塊雕塑的,也有由多塊石料組合而成的。

浮雕
  即在石料表面雕刻半立體影象。如建築物裝飾於壁堵上的花鳥人物、山水風光,以及寺廟裡的盤龍石柱等雕刻。根據雕刻程度的不同,又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淺浮雕為單層次的雕像,內容比較單一,沒有使用鏤空透刻手法。

高浮雕是以多層次造像來反映比較繁複的內容,多采取透雕手法鏤空,更加引人入勝。浮雕是與建築實用結合最密切的工藝,隨著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增多,且更講究藝術裝飾美化,浮雕的使用也更廣泛,技藝也更精巧。

線雕
  即先在經拋光的石面上描摹圖案,然後依線條雕鏤成型。此種雕法吸收中國畫的寫意、重疊、線條造型、散點透視等傳統筆法,刻畫出影象的意境。此類作品大多用作建築物的牆壁貼面裝飾。

沉雕
  又稱“水磨沉花”,是在自然生態較光滑的岩石上或建築構件如門楹、石柱、壁堵等表面,描繪影象,然後雕鑿凹入,利用陰影產生立體感。多數是摩崖字匾、碑刻文字及楹聯等。

影雕
  是在“針黑白”技藝上發展起來的新工藝,為惠安獨創。以表面磨光的本地產玉昌湖青石切鋸成平板作材料,利用此種石料琢鑿能顯示白點的特性,以各種型號的微雕鋼針,依照臨描於表面的影象線條,邊對照照片邊細細琢鑿,靠著鑽點的大小、深淺、疏密的有機結合,區分黑白的不同層次,使影象顯示出來。近年影雕工藝又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大版面的產品,目前影雕又擺脫黑白的侷限,向彩色影雕發展。

透雕
  由建築的照壁借鑑演化而來,常常與浮雕結合,廣泛運用在建築裝飾上,它具有既美觀又堅固的藝術特點,具有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藝術效果。

微雕
  其特點在於微小,是傳統工藝精巧手法的延續。其作品有的薄如蟬翼,有的細似髮絲,有的在小如果核的石塊上鏤空雕花,更顯得巧奪天工。近年連喝功夫茶的茶盤、茶壺及小茶杯也用青石雕成,還有石算盤、石洞簫、石棋盤、石棋子等。近年又出現一些以抽象手法設計的室內擺設的小型工藝品。

組合雕塑
  即以圓、浮、沉多種雕法兼具的組合雕件。這種雕件都表現較複雜的內容,採取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圓中有沉浮的綜合手法。如浮雕石龍柱,清代發展到不但龍身浮凸程度高到近圓雕,有的還在龍身上附雕有幾乎獨立存在的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