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福建文化傳統的形成與特色

福建地處我國沿海,而文化特色則是經過歷史的沉澱形成,福建是多元性的,它包括了福建的特色美食,特色的地理位置以及福建的戲曲等都是福建的傳統文化。本期的福建文化為你帶來福建文化傳統的形成與特色一起來看看吧。

福建文化傳統的形成與特色

閩南區域文化特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秦漢以前,閩中土著居民與中原的交往不多,土著民俗自成體系,史稱這個時期的越族人,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盛行原始巫術。到了漢代,中原人士依然認為閩中及其居民為“方外之地,劗發紋身之民也。”漢晉至五代,中原漢人開始不斷向東南沿海遷徙。隨著漢人大批入閩,漢文化在閩中由北向南迅速傳播,漢族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漸取代土著民俗而占主導地位。

同時,一些漢族與土著通婚,或土著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自動轉化為漢族,閩越族的一些習俗風尚及其人文特點也沉澱下來,成為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宋代是福建社會經濟得以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的形成和演化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在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條件下,福建經濟在短時間內躋身於全國發達地區行列。特別是宋代閩學的興起,對於包括閩南文化在內的福建文化以及民間的習俗風尚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這種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為儲存和發揚中國傳統的文化禮俗提供了比較良好而又特殊化的條件。經過唐宋時代的錘鍊,作為一種具有某些獨特性格的閩南區域文化已經基本形成。元明時期,福建特別是閩南地區,經歷了海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強烈衝擊。明代中期以後,中國商品市場經濟繁榮,士農工商的界限漸趨模糊,傳統的農業經濟更加摻雜混合了多元的經濟成分。與此同時,思想文化界醞釀著求新求變的思潮衝動,更是對於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的走向成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現在所討論的“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無疑應該是以明清時代的閩南區域為基本表徵。

閩南文化的形成與成熟定型雖然是伴隨著中原文化在福建的傳播而向前發展的,中華主流文化對於閩南區域文化的形成與成熟定型有著主導性的影響力。然而我們還應當看到,所謂的中華主流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潛移默化之中。先秦時期,是中華文化中“諸子百家”爭相輝映、充滿生機活力的年代,隨著秦漢時期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確立,儒家文化逐漸成了這種政治體制“獨崇”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文化的獨尊地位為維護中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以及融合吸納多民族的文化因素起到了無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唐宋以降,中國的大一統中央集權體制日益朝著極權專制的方向邁進,因循守舊、虛偽逢迎、營私舞弊的官僚惡習,逐漸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風氣。與之相對應的思想文化意識形態,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嚴重變異。一方面,空談高調的道德標準往往令人可望而不可即,而另一方面,迷信權勢、唯利是圖又成了許多士大夫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可以說,從宋代以後,雖然還有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識分子力圖堅守先秦儒家的道德規範,但是從整體上看,圍繞著政治統治核心的中原主流文化,日益出現了虛偽凝重與抱殘守缺的異化傾向。中原主流文化基本上是由北向南而向各個邊陲地帶傳播的。相對而言,越是邊陲地帶,其所受到的中原主流文化影響就會越弱小一些。

福建文化傳統的形成與特色 第2張

中國大一統國家的邊陲地帶,各自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差異很大,文化淵源也多有不同,因此各個邊陲地帶接受中原主流文化的程度以及其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徵也將是各自不同、多姿多彩的。就福建的情景而言,福建地處東南一隅,東面朝海,西北面是武夷山脈,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發達的情況下,它把福建與浙江、江西以至北方中原各地天然地阻隔開來,形成一個自成體系的社會經濟區域。這是造成福建區域文化特徵與浙江、江西、廣東等相鄰區域有所差異的一個重要的地理因素。而在福建內部,著名的河流閩江、九龍江、晉江、木蘭溪等,都是發源於西北部山區而流向平原,是北方漢人入閩後定居繁衍的最主要的棲居地。

但是這些江溪與江溪之間,大多被山脈隔開,交通比較困難。這種以不同江溪流域所形成的相對獨立的小經濟區域,把福建分隔成許多不同的民系。這種的地理環境特徵,自然而然地使得福建區域有著“天高皇帝遠”的潛在意識。而閩南區域又與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區域有著一定的距離,這就使得閩南區域文化更有著遠離中華文化中心的地理特徵。遠離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並不一定就可能造就獨特變異的區域文化。

事實上,正如我在上面所提到的,隨著唐宋時期北方漢族移民文化的大量進入,福建及閩南社會一直把接受儒家正統文化作為社會文化建構的核心位置。中華儒家主流文化始終對於閩南區域文化的形成與成熟定型有著主導性的影響力。然而所不同的是,當宋明以來中原主流文化日益走向虛偽保守的時候,福建特別是閩南區域的遠離政治文化中心的邊陲性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閩南面向海洋、勇於接納外來文化的傳統,都使閩南這種邊陲性的區域文化,較少或較緩受到中原地區主流文化歷史變遷的影響和制約,從而在明清時期的閩南區域文化中,能夠較多地體現儒家早期許多具有生命力的因素。甚至於許多中原古文化已在其發源地逐漸式微甚至湮沒,而在福建卻被較完整地儲存下來。這種文化變異的歷程,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禮失求諸野”的意味了。在這樣有所差異的歷史變遷中,閩南區域文化就顯現出一些與中原主流文化不同的獨特表現形式。

在文化思想方面,科舉制度的羈絆及官僚體制的束縛,固然促使許多士大夫和知識分子隨波逐流,成為政治文化的殉葬品,但是也有一部分富有社會文化責任心的知識分子,其摒棄因循守舊、追求革新變化的思潮往往能夠比中原地區的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更能先聲奪人;在社會行為方面,不尚空談高調,腳踏實地,務實做事,努力進取,是民眾的基本價值取向;追求效益,商品意識較強,對外來文化和民俗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這種情況又與中原內地人民的淳樸、守成和不輕易冒險的保守性格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閩南區域文化作為中華核心與邊陲的文化變異的一種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補強了中華整體文化的多樣性。而在其自身的結構上,她能夠較好地吸收中華核心文化以及其他區域文化,甚至外來文化的精華成分,來強化自身的文化特徵。這種潛移默化式的、帶有一定文化變異意味的區域文化變遷歷程,是閩南區域文化得以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適應新的時代需求的最本質的力量源泉。

TAG標籤: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