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貴州夜郎文化,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的多元化和豐富性。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包含著許許多多各異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貴州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也有著它獨特的地方。下面就帶大家一起看看貴州的夜郎文化,瞭解一下貴州的與眾不同吧。

傳統文化:貴州夜郎文化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其文化最大特點是多元化的。據《漢書》、《華陽國志》、《水經注》記載,夜郎的主體先民是濮人、僚人,後發展為仡佬人。“仡佬”一詞自南宋首次出現後一直沿用至今。夜郎文化是指夜郎政治、經濟範圍內所有民族文化的組合,也是指受夜郎文化勢力影響的周邊地區文化的組合,包括古夜郎文化,也涵蓋了夜郎風影響的當代民族文化。古夜郎強盛時期,其疆城達到昆明以東、四川自貢、西昌、廣西中西部、湖南芷江等地。

種族文化
  對於夜郎的族屬問題,一般都必須認為夜郎不是單一的民族,有的認為夜郎來自周代徐淮夷中的謝人;有的認為由周到秦漢,有越系的僚人,南蠻系的濮人,今彝族先民的羌人,在夜郎地區都是主體民族;有的認為羌系的夷在夜郎中處於首領地位,夷即今之彝族先民;有的認為夜郎的主體民族為今布衣族先民;貴州境內苗族為一大族,雖有的認為是夜郎主體,但普遍認為苗族之進入貴州,時間遠在夜郎亡後,而苗族自己傳說,也對此作了否定。

政治文化
  對於夜郎的政治中心,有且蘭部和夜郎部兩種說法。“夜郎文化”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己提出,它是貴州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當代貴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頭,它是夜郎時期的各民族及其爾後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也是夜郎與周邊各地區相互影響的結果。

夜郎的許多習俗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靈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築形式等,都一直影響到今天人們的生活。如巢居、山處、“幹欄”這種居室建築形式,對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築特色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貴州,“隨處見夜郎”早已是人們的共識,但其城堡或政治中心卻一直在找尋,而且在爭議,牽涉到安順、鎮寧、六枝、安龍、黃平、興仁、赫章等地,這些地方本身就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眾多的夜郎古蹟,更使得外業的人們對此充滿探奇心理,以圖尋找失落的文明,看來,隨著探尋的隊伍的不斷壯大以及歷史資料、歷史文物的不斷豐富,夜郎的真實面目也許會逐漸清晰,但探索內涵豐富的夜郎文化與我們的民族心態、現代化建設等又是永恆的課題,在這個意義上,它還將是一個謎。

居住文化
  仡佬族住房或傍溪溝而建,或倚高山園林而築,聚族而居。住房形式及建築材料往往視地理環境、經濟條件而定。其住戶格式一般是確定的,多數是三間標準。中間是客戶,稱為“堂層”,不住人,只作供奉祖先、祭祀神靈和接待賓客用。其餘兩間是臥室和廚房。

臥室與廚房比中間堂屋林凸出一些,形成一個廳口,廳口有大門,兩扇大門內開,另還有兩扇棚欄門外開,棚欄門比大門矮得多。白天一般開大門,關上棚欄門,以防止雞、狗等畜牧進入堂屋。以前他們的房屋家境貧一點的是土牆、籬笆牆和亂石等砌成的牆。項上蓋的是茅草或穀草;富裕的則是木柱穿架結構的房屋雕樑畫柱,氣派豪華。現在,仡佬人生活有所改善,多數人住上木結構房子,少數勞動致富的人還住上了磚木房和樓房。

服飾文化
  仡佬人的服飾很有民族特色。中老年人喜穿無袖的長短外脫襟,對襟和胸襟衣。男衣袖子長,多喜釘布鈕釦,長衣服裝要複雜一些。老老少少的仡佬族婦女都喜歡穿大袖外脫襟的花邊欄杆,或大鑲滾邊或小鑲滾邊,前襟上邊都繞有一道“花邊線”或“拐腳邊線”。

女上衣袖短、口大。女褲短且褲腳小,褲腳邊鑲有各色的布並有花邊。腳穿鉤尖鞋或剪刀口的軟鞋、籠、布鞋,鞋子繡有色彩絢麗的花色。據史書文獻記載,女子穿過通裙、桶裙、扭帶等,裙上刺繡襪帶上,繡有龍鳳花草之類。男女都喜纏腳,穿藍白色布飄子和穿刺繡的鞋;都喜包青白色頭巾,男子圈於頭,女子則圈圍辮髮或髮髻。少女喜留長辮,或重或圈於頭項,婦女習慣穿耳戴環,腕圈指戒。已婚婦女用馬尾和青絲線織成的籠子罩於髮髻,以示區別婚否。

傳統文化:貴州夜郎文化 第2張

飲食文化
  仡佬族人民的飲食往往視地方而定,山地以玉米為主,平壩以稻米為主,一般都要兼食小麥、豆類、薯類食品。仡佬族的包穀風味獨特。它是將包穀磨成細面,蒸食或煮食、香甜可口,滋味別具。

仡佬族人喜吃油茶。如有客人,油茶里加進湯圓、雞蛋之類,另外伴以花生、米花等。他們還喜吃酸食,曾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竄”的說法。每逢蔬菜辣椒上市,家家戶戶都會浸泡酸菜和酸辣椒。他們還喜釀酒,以糯米、包穀、高梁、小米為原料,製成各種各樣的酒,如咂酒、甜酒、米酒等,用以自吃或待客。

川、黔南和原天橋鄉交界地區的仡佬族人多好客,如有客人,必盛情款待。春節期間的來賓,接待有四種講究。首先是裝煙討茶,吃向日葵、花生等食物;然後是吃醪糟,輔以各種粑粑等;接著是飲酒,以香腸、雞蛋、花生等為下酒菜。最後是正菜、素菜等。

他們的飲食工具多用木質的、木桶、木瓢、木碗、木盆等。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在接受一些新事物,一些鐵製飲具也走進了他們的家庭。

婚配文化
  仡佬族和漢族一樣,都實行一夫一妻制。很早以前的婚姻要自由一些,男女可以自己在勞動中對歌說愛,只要情投意合者,即可以天地為證,大樹或大石為媒,自成婚姻。後來,有一段時期由他們父母包辦。所以就有親戚聯姻、揹帶親、指腹為婚之說。一般婚姻要經過“三媒六證”。

“三媒”是指初媒(給女家父母送犖人情),二媒(除初媒人情外,還要給女家叔等送素人情),三媒(送禮的範圍除以上的外,還要擴大到女性的外公、外婆等)。“六證”指六道程式:納彩(送提親禮),問名(求問女方名字及生辰八字),納吉選擇婚期吉日,納徵(送錢財給女方),請期(確定婚期),迎親(迎娶新娘成婚)。

姑娘出嫁以前要苦練《哭嫁歌》,傾吐離別父母姐妹之情。出嫁時要躲藏,由親人拉扯上轎。然後有親人送親。新郎新娘要參拜天地、祖宗、喝交杯酒,然後入洞房。新婚之夜要鬧房。大家到洞房說說笑笑,要新郎新娘表演節目,以增添歡樂氣氛。現在一些地方的漢族人也有鬧房的風俗。

節日文化
  仡佬族節目與漢族略同,特別是春節。除夕要辦豐盛的酒席敬奉祖宗,燃香燒紙,向祖宗拜叩頭年。然後全家入席,老人必須坐上座,兒孫坐在一旁,吃“年夜飯”。當家全家必須用熱水燙腳,否則來年衣食不安,然後全家圍坐一起烤頭,說些閒話,等候第二年的來臨,這叫“守歲”。不同的是,“七月七”是仡佬傳統的“吃新節”。每當稻穀成熟,家家戶戶都要將最先打出來的米煮成新米飯,先敬奉祖宗嘗新,以感謝祖先保護一年的風調雨順。

仡佬人民在結婚和節日期間都唱歌跳舞,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娛節目。

喪葬文化
  仡佬族大多實行穴葬、石棺葬。巖穴有天然巖穴和人工鑿兩種,棺置穴中。石棺用石板砌成,一般葬於土堆、山頂、河邊,也有的葬於亂石之中(有的地方還有水葬、死者裝棺後投入紅河中)。到了清朝,由於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仡佬人開始實行土葬。

老人病危時,召集全家人到莊前,聽老人遺囑。這時子女要細心守候,這叫“送終”。人死後,先洗死者全身,然後穿上壽衣、壽鞋、壽襪,用土紙蓋臉,停放於堂屋,子女為其“守靈”。出殯時,由一年老者執火把,一人燒稻草,在前引路。一孝子捧靈牌,其餘孝子扶著靈樞,後面是喪葬鼓樂隊和送葬的親友。安葬後,喪家要辦酒席酬謝客人。

仡佬族人中,青年死亡的喪事與老者有區別。在外死亡的不能進自家的堂屋,只能在邊房或房簷下停放。如因正義而死則要象老人一樣安葬,喪儀隆重。要三五天悼念活動。可見仡佬人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民族。沒有結婚死亡的中青年安葬很簡單,只稍辦喪事從事以寄託父母親的哀思。那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中青年死亡,就隨便刨個坑安葬了就是。

小孩死後,安葬一般分兩種:一是用木頭制的木匣(小棺材)安葬,二是用竹編蔸安葬。但是仡佬人禁忌父母親給女兒送葬。

TAG標籤:貴州 夜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