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福州羅星塔的作用,城市旅遊文化解說

羅星塔在歷史上經過的了馬江海戰,見證了當年閩江之濱的歷史故事。如今它依舊屹立於此不倒不滅。是國際公認的航標,也是閩江的標誌性建築。本期的福州文化帶你瞭解福州羅星塔的作用。

城市旅遊文化解說:福州羅星塔的作用

羅星塔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南部的閩江之濱,是國際公認的航標、閩江門戶標誌,有“中國塔”之譽。塔下是羅星塔公園,公園旁有國際海員俱樂部。登臨塔頂,港口碼頭,開發區盡在眼底。江岸兩旁還有古炮臺,可以看到當年煙火瀰漫的中法馬江海戰的古戰場,可以看到昭忠祠憑弔為國捐軀的先烈。附近有一山百洞的青芝寺。

景點概況
  閩江下游三水合匯處的福州馬尾港,有羅星山,舊時位在江心(後因建造馬尾港區與陸地連為一體)。山頂屹立一塔,砥柱海天,這便是馳名中外的羅星塔。

世界郵政地名稱為“塔錨地”,過去幾百年中,從世界各地郵到馬尾的信,只要寫上“中國塔”就可寄達。據說,一兩百年前,外籍船舶到福州馬尾外海遠遠望見羅星塔,歡呼道:“ChinaTower”(中國塔)。

歷史概括:
  羅星塔,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傳,七娘系嶺南人,因姿容佳麗被鄉間豪強看中,設下圈套,詆其夫罪,調入苦役。七娘隨夫入閩,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變賣產,在此建造一座石塔,為亡夫祈求冥福。由於塔下山突立水中,回瀾砥柱,水勢旋渦,若“磨心”,所以也稱“磨心塔”。

明萬曆年間,羅星塔被海風推倒。天啟年間,著名學者徐渤等人倡議復建。所以,“冶城東望誨天遙,誰遣中流二柱標”,出自明代葉向高詩句,感慨古塔的銷沉。重建的石塔7層8角,高31.5米,塔座直徑8.6米,每層均建拱門,可拾級而上;外有石砌欄杆和瀉水搪。簷角上鎮有八佛;角下懸鈴擇,海風吹來,叮噹作響,“舵樓風細聽鈴雨,月近家園漸覺圓”。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就在塔下開火,石塔損傷多處。戰後,在塔頂安裝一顆鐵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毀之塔剎。1964年重修,因欄板和塔簷剝落,只好改用鐵管欄杆。但建築的藝術風貌,仍存舊觀。

羅星塔與馬限山麓下的馬礁,隔水相望。這段江面的潮水,變化萬千,尤其八月大潮時日,“孤舟出海門,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馬不可見。”又明代林世壁的“橫江渡頭雲水東,波回白馬擄秋風。連山噴雪何如此好似錢塘八月中”,把羅星塔的觀潮,與杭州錢塘“八月中”觀潮相提並論,足顯奇觀。但羅星塔下的潮水也有安靜的時候,如謝肇浙有詩曰:“龍睡空江冷,潮歸野渡橫。掉歌中夜遠,漁火不分明”。

羅星塔形勢險要:“地擬瞿塘看豔蕷,江同揚子見金焦。”1559年戚繼光部下參將尹風把守馬尾、痛擊倭寇,到1656年鄭成功北上抗清,在羅星塔築堡訓練水師,再到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800餘水師官兵殉難的壯烈悲劇,都是歷史的見證。所以《福建通紀》有述:“重山環抱,層層鎖鑰,固七省(從遼寧至廣東)形勢最勝之區”。

羅星塔山現己開闢成公園。西側有溯江樓,南麓有望江亭。園中還有忠魂臺、鳴潮閣、友誼軒等。穿過公園人口處的牌樓,園內四時花木繁茂,風景宜人。幾株參天古榕,緊緊相挨,鬱鬱蔥蔥,像一座綠色的城牆,環抱著巍巍古塔。從塔內拾階而上,旋至塔頂,視野突然開闊,心曠神怡。縱目四望,遠觀閩江兩岸的風光,近看港區建設新貌,一幅幅色澤鮮明的圖畫,水天一色,山秀物新,盡收眼底。

福州馬尾羅星塔,位於馬江北岸羅星山上,始建於寧化,相傳是宋代柳七娘所建。七娘系廣東人,美麗動人,鄉里豪紳為了謀奪她,誣陷她丈夫犯了法而發配於閩南致亡。七娘憤於無處可訴,變賣家產,入閩捐資造塔,寄託對亡夫的哀思。塔重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一1627),為七層八角石塔,高31.5米。塔尖有一顆直徑近2.3米的大圓球,遊人可登上球基座憑欄遠眺。

羅星塔是國際公認的航標,是閩江門戶標誌,有“中國塔”之譽。塔下是羅星公園,公園旁有國際海員俱樂部。登臨塔頂,港口碼頭,開發區盡在眼底。江岸兩旁還有古炮臺,可以看到當年煙火瀰漫的中法戰役的古戰場,可以看到昭忠祠憑弔為國捐軀的先烈。附近有一山百洞的青芝寺。

羅星塔,立於上杭縣中都鄉田背村口,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該塔原名水口宮,為兩層方形建築。清乾隆年間改建為七層羅星塔,其下兩層為方形,三層以上呈八角形,佔地面積800米,高20米。遠望塔身似略向北傾斜,這是當時的建築者考慮到地理風向而精心設計的。據說當時中都村中建有6座羅星塔,歷經風雨摧殘,惟有該塔獨存。

福州羅星塔的作用:銘中把羅星塔的形勢和作用概括為“中流砥柱,險要絕倫,以靖海疆,以御外侮”

【結束語】羅星塔有“中國塔”的美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的上是中國的標誌。在羅星塔上,你可以看到兩邊的炮臺依然存在,雖然如今是和諧社會,沒有見證過硝煙戰場。但是來到這你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當年戰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戰場情況,哪種感覺,真是不能用一句話就能概括的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