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漢族曲藝品種之一的山東琴書

中國的曲藝歷史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至今仍有四百多種存在於民間各地,在齊魯大地這個文化發達的地方,曲藝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今天就要介紹的山東琴書,就是山東文化裡呂劇的直接母體,文化價值獨特。

漢族曲藝品種之一的山東琴書

山東琴書是山東地區漢族曲藝品種之一,又稱“小曲子”、“唱揚琴”、“山東洋琴”、“改良琴書”等。發源於魯西南的菏澤(古曹州)地區,產生於清代乾隆初年。原為農民自娛的莊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現興盛局面,名家輩出,流傳地區日益廣泛。

山東琴書的發展,大致辭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娛,到民間的業餘玩局,後來發展為職業演唱--撂地說書。元明以來,山東境內俗曲流行,魯西南地接中原,此間亦盛。小曲子最初是精於音律的文人,利用當時流行曲調編演曲目逐漸形成的。

“琴箏清曲”這種藝術形式不久即衝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當地農民中傳習流佈。由起初風雅的“攜訪友”,漸變為農閒或節日聚會的自娛性“莊稼耍”或日“玩局”。其演出雖以娛愛為目的,但重在比賽唱腔的優美、曲牌多寡,以及樂器演奏技巧的高低,還有濃重的文人雅士彈唱抒懷的情趣,色少江湖氣。

隨著“小曲子”在民間流傳,漸由業餘玩局變為撂地說書的職業性演唱。由於演唱性質的變化,帶來了山東琴書在演唱內容、形式以及音樂唱腔上的重大變化。豐富了演唱內容。音樂結構由原來的曲牌聯唱,變為以唱“鳳陽歌”、“垛子板”兩種曲調為主。並國以板式變化,穿插使用曲牌,唱詞言變得通俗易懂,演唱風格也由以前的纖柔細膩變得活潑質樸。

山東琴書採用山東方音表演,因脫胎於民間的“小曲子”聯唱,所用唱腔曲調十分豐富,約有曲牌二百多支。發展為琴書說唱之後,使用的曲調逐漸集中,以所謂“老六門主曲”即最為常用,清末民初以來又進一步發展為以“鳳陽歌”和“垛子板”為主要曲調,穿插少量小曲進行說唱的音樂體制,節目也以中長篇書為主,兼唱小段兒。

山東琴書的演出形式一般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趕角色,也兼樂器伴奏。分趕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餘者為伴奏兼伴唱。傳統的演唱講究穩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儀態端莊,目不斜視,全靠富於變化的唱腔和有機的伴奏配合來完成故事情節的表達和人物形角的刻畫。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藝術本身的發展,山東琴書的演唱逐漸打破了舊的演唱陳規。如演唱者可根據故事內容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感情的變化,面目呈現傳神的表情,有時亦可略加手勢以助表演,演員之間在演唱中可進行感情交流,還可與觀眾直接交漢感情,但其演唱風格依然保持了穩重大方的基本特點。

山東琴書的傳統代表性節目很多,長篇有《白蛇傳》、《秋江》及移植來的《楊家將》、《包公案》、《大紅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當》、《三上壽》、《梁祝姻緣記》等七八十部,短段兒多為早期小曲子節目中傳承下來的經典之作。

山東琴書文化底蘊豐厚,對呂劇的發生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是山東呂劇的直接母體,歷史文化價值比較獨特。如今它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急需加以保護和扶持。

TAG標籤:琴書 山東 漢族 曲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