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樸實而細膩的周姑戲

戲曲內容豐富還有多種樣式,老少咸宜,同時不同地區代表額文化不同,展現的戲曲特點也截然不同。今天要了解的山東戲曲周姑戲,源於民間,反映民間,以它的易唱易學,戲曲內容通俗易懂,廣受農村婦女喜愛,成為山東文化的一朵奇葩。

樸實而細膩的周姑戲

周姑戲,就是現在的五音戲。是中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是享譽全國的獨一劇種。五音戲,原名“周姑戲”。距今大約一百多年前。在章丘、長山交界處,有一座廟,廟內有一個尼姑,姓周,人們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調,經常口哼小曲四處化緣。周村是她常到之處。時值清末,朝廷腐敗,喪權辱國,民不聊生。乞討者甚多。

有一對年青要飯的,兩口子特別喜歡周姑子的小曲調。每天要飯歸來,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廟門下住宿,偷聽她唱小曲。此時,周姑子回到廟中就愛唱“尼姑思凡”時間長了,就學會了很多。從此,再前來要飯,就經常唱段小曲給人家聽聽,以討得主人歡喜,多打發一點乾糧。後來,別的要飯的,見二人唱小曲要飯要得特別多,也跟著到廟門下住宿,學唱。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多要飯的便學會了唱周姑子小曲。周姑子的小曲小調廣泛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愛聽這個調調了。乞討者們有了更多的生存機遇了。於是,要飯的自動組織起來,打場子、趕廟會、唱堂會、慶宴會、忙紅白公事……由原來的幹口清唱,到加上鑼鼓動靜。這就形成了周姑戲的雛形。

由於該曲調易唱易學,內容大都是反映百姓鄉里的民間凡事,因而深受農村大眾歡迎。特別是戲文中的男婚女愛、打情罵俏,事非恩怨、家長理短,逢場做戲、捧場逗眼,鄉上氣息、通俗易懂。倍受農村婦女青睞,稱為“拴老婆撅子”。

周姑戲唱腔纏綿、委婉動聽,大多表現兒女情長的故事,深受農村婦女的喜愛。境內有民謠道:“周姑子,娘們兒的事,男人不去聽,女人抹上蜜”。據說,過去曾出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一村婦走孃家,聽說鎮裡演周姑戲,她晚飯都顧不上吃,抱起孩子就往鎮裡跑。由於急不擇路,跑進一塊瓜地裡,沒留神被瓜蔓子絆倒,孩子拋得老遠。

她顧不得疼痛,爬起來抱起孩子跑,總算沒有耽誤了看戲。但等聽完了戲一看,懷裡沒了孩子,而是一個大冬瓜。孩子丟了,她哭著回到孃家,進門一看,孩子卻睡在被窩裡。原來她急著聽戲,抱孩子錯抱了枕頭。這個小故事可足見當時人們對周姑戲的喜愛程度。

20世紀初,“周姑子戲”已遍及境內各區、縣,民間的戲班(社)已很普遍,這時期,“周姑子戲”逐漸吸收了京劇、崑腔等劇種的營養,慢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板式和鑼鼓伴奏體系,傳至今日,該戲的板腔主要有悠板、二玉應、雞刨爪、散板。

TAG標籤:樸實 周姑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