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獨具特色藝術氣息,大汶口彩陶特點

大汶口文化中陶瓷是一大亮點,其中以白陶與黑陶最為出名,但是大汶口文化中,不只有這些陶瓷,還有彩陶,彩陶發源於北辛文化時期,但是在大汶口文化時期達到鼎盛。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下大汶口彩陶特點。

大汶口彩陶特點,獨具特色藝術氣息

大汶口文化彩陶
  彩陶在黃河下游地區始見於距今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至距今6300-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達到繁榮,並以其獨特和富有含義的花紋圖案、絢麗明快的色彩以及極具審美意識的構圖形式佔據了我國陶器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大汶口文化彩陶首先在山東省滕縣崗上村遺址最早發現的,五十多年來,經過廣大文物考古工作者長期的不懈努力,已發現大量含有彩陶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這些彩陶色彩豔麗,圖案豐富多彩,充分顯示出古代藝術大師卓越的創作才能。根據田野考古發掘所提供的有關資料資訊,我們對大汶口文化彩陶的藝術特徵進行初步探討。

一器形與花紋圖案大汶口文化中的彩陶,在器形方面,不僅數量多,而且器類複雜,主要器形有觚形杯、單把杯、尊形杯、單把杯、缽形鼎、豆、單把豆、罐、壺、背壺、釜、器座、盆、缽、單把缽、碗、鼓、盉等。

色彩主要有黑、白、紅、褐、赭、黃等。花紋圖案主要以植物紋和幾何形紋樣為主,未見魚、蛙等動物以及人物紋樣,主要有花瓣紋、八角星紋、菱形紋、捲雲紋、雲雷紋、太陽紋、水波紋、輻射條紋、圓點紋、圓圈紋、寬頻紋、折線紋、人字紋、斜線紋、平行線紋、網紋、三角紋、勾連紋、連柵紋、方格紋、連弧紋、母字編織紋、饕餮紋、貝紋、渦漩紋、饕餮紋等。

這些花紋圖案,大都有固定的器物組合,結構複雜巧妙,題材豐富多樣,多以平行線作為界隔,中間繪三角紋或網紋,其中折線紋、花瓣紋、八角星紋和勾連回漩紋最具特色。花瓣紋一般施在盆、缽、鼓、器座以及個別壺或罐上面,是由花瓣、圓點和線條等組成的花朵連續圖案,花瓣相互連線,組合巧妙。

大汶口彩陶特點,獨具特色藝術氣息 第2張

勾連紋多裝飾在盆、缽上面,由圓點、勾葉、互內容提要本文主要對大汶口文化時期彩陶的藝術特徵進行分析,主要從器物組合、花紋圖案的演變規律、製作工藝等方面作初步探討。指出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數量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直至消失;花紋圖案由簡單到繁褥,再由繁褥到簡單;色彩搭配由單彩到復彩,再由復彩到單彩的發展變化過程的結論。

大汶口彩陶通高33.5、口頸14、底徑9.6釐米。泥質黃陶,上施紅色陶衣,侈口,稍殘,鼓腹,上飾對稱的捏塑扁小耳,下腹收斂,小平底。這件器物從製作到彩繪工藝都較粗糙。這是因為當時這種彩陶器多系手工製坯,經慢輪修整。它代表著當時的陶器製作水平,也反映了當時人們既注重實用,又講求美觀的思想。

大汶口彩陶施彩的陶器通常為圈底式平底缽、平底盆、彭腹罐、細頸瓶等。花紋繪在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位置,或繪在敞口盆的內壁。花紋圖案除有寬頻三角、斜線、波折等幾何紋樣外,還有大量的動物圖案。後者具有濃厚的繪畫意趣。

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器型有釜、豆、盆、缽、罐等,紋樣以植物的花葉和代表自然事物的抽象幾何圖形為特色,如花瓣紋、八角星紋、勾連回形紋、弧邊三角形紋、曲線水波紋、渦旋紋等等。圖案風格自然祥和而富有想象,生動體現了古代先民對農作物和大自然的頌揚與崇拜之情。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器絕大多數是先施彩後燒製,因此著色比較牢固,雖經幾千年的土蝕風化,仍能保持其絢麗色彩,成為我中華民族的驕傲。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除紅陶外,還有彩陶、白陶、黑陶。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陶質比以前更加細膩,器物製作方法仍以泥條盤築法為主,間有手工捏製,晚期出現輪製法。器型主要有鼎、盂、豆、尊、缽等,器物以圈足器和三足器為多,帶把手器耳和器蓋得也較常見,其中缽形鼎、背壺、圈足高柄杯等為大汶口文化特有的代表性器物。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器物素面陶較多,大部分經過打磨。有裝飾的器物,運用刻劃、拍印、堆塑登技法,紋飾有藍紋、圓圈紋、劃紋、弦紋、弧線三角紋及附加堆紋等。大汶口文化裝飾的顯著特點是出現鏤空。這種技法主要見於豆和高足杯,有三角形、圓形、菱形、方形和長方形的鏤空。

大汶口彩陶特點,獨具特色藝術氣息 第3張

大汶口文化彩陶缽:盛食器,泥質紅陶。通高12釐米,口徑17.8釐米。此器圓脣,鼓腹,腹向下斜收,小平底,腹部有同體彩繪,淺褐色線條,白色繪葉片的草葉紋,整體和諧統一。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色彩富麗,紋樣繁縟,與黃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馬家窯文化彩陶遙相呼應,共同創造了我國古代製陶藝術的輝煌。彩陶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葉紋樣和幾何圖案為主,生動地體現了古代先民崇尚自然、追求審美的生活情趣;線條如行雲流水,極為生動活潑,表達了先民質樸而熱烈的情感。

大汶口文化白陶鬹:炊煮器,泥質白陶。通高36釐米,口徑11.2釐米。圓口圓脣,流上翹,流與口部飾對稱乳釘紋,頸直筒式飾兩條凸紋,三個乳狀腹袋,袋下有錐狀足,頸部與乳袋後部飾一寬頻橋形手鋬,兩側飾有對稱乳釘。

鬹是原始先民用來燒水的容器,古人運用形象誇張的藝術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穩定性原則為基礎,創出三個袋形錐足,具有增加受熱面積以縮短烹煮時間的作用。鬹是史前東夷人創造的一種造型別致的器物,既實用又美觀。東夷人崇尚鳥圖騰,把自己喜愛的鬹做成各種各樣的禽鳥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飛的鳥,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雞,造型獨特,姿態生動,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

大汶口文化貫耳尊:飲器,泥質灰陶;通高25.3釐米,口徑12.7釐米;直口,矮頸,折肩,深腹,腹部下斜收,高圈足,外撇,兩側有對稱圓孔,肩部有對稱貫耳,形制新穎美觀。

大汶口文化高柄黑陶杯:泥質黑陶;高21.8釐米,口徑7.3釐米,足徑6.1釐米;敞口,高柄蓋,杯壁內凹,杯底斜收似折腹,高柄柱,柄柱上下均飾圓形鏤空,底座呈圓形。造型嚴謹規格,裝飾樸素大方,亭亭玉立,頗具特色。

陶器的出現,不僅大大改善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並促進了原始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也推動著原始社會組織形式與結構的變革。因此可以說,陶器的發明與使用,在我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對世界物質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