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重放綻放光彩的羌族文化

許多的自然災害是我們無法預防的,有很多地區就是因為這種無法避免的自然災害,從而損失了許多的東西。錢財這些身外物我們暫且不提,但是就怕丟失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重放綻放光彩的羌族文化

羌族,是歷經千年滄桑依然頑強生存下來的少數民族,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以民族族姓記入甲骨文並始終儲存最初族源的最古老民族,被譽為中華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茂縣作為全國羌族最大的聚居區,是羌族文化傳統保留最為完整的地區,也是羌文化底蘊最厚重的地區,更是羌文化最古樸、最純真和傳承最完美的地方。

“中國古羌城”目標是打造一個國家級羌文化核心展示基地,最終爭取成為新的世界文化遺產。羌城的策劃和設計則是站在了民族的、世界的、文化的、歷史的高度,秉承“保護加傳承”和“靜態保護+活態傳承+產業開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依據著整體規劃,整體開發,精品打造,一次成型的開發原則,是把羌城作為一項世界精品和一個世界級傳世之作來打造,爭取在較短時間內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為羌族文化最古樸、最厚重和傳承最系統的地區,茂縣近年來加大非遺申報、傳承、保護力度,加大了對非遺代表性專案保護規劃,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和非遺代表性專案的普查和保護工作。通過幾年的努力,現有《瓦爾俄足》、《羌族碉樓營造技藝》、《羌年》、《羌笛的演奏及製作技藝》等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有《羌戈大戰》、《釋比古唱經》、《羌族傳統體育-推杆》、《羌族銀飾鍛造技藝》、《羌族傳統編制技藝》、《羌族薩朗》、《羌族婚禮》、《轉山會》、《羌族服飾》、《羌族多聲部民歌》等10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8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124項,建立了雅都、曲谷、白溪、黑虎、太平、三龍、永和、鳳儀鎮8個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1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

以前,各個文化專案的傳承人散居在全縣各處,在生產生活的同時要苦練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生活普遍貧苦。有些傳承人迫於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一門心思賺錢餬口,俗話說“三天不練手生”,這樣就難免就導致技藝生疏,同時,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維持生計方面,沒有了傳授徒弟的閒暇,這就是一個很危險的訊號,長此以往該門技藝就面臨著失傳。

現在,中國古羌城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讓所有的傳承人和非遺專案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家”。不僅解決好了傳承人面臨的困境,還讓羌族非遺在這裡綻放光彩。

搭建平臺給傳承人一個“家”
  作為羌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同時也是現實社會中的一員,在最現實的養家餬口問題面前就有不少人猶豫了,同時肩負傳承千年古羌文化和養家餬口的重任讓不少傳承人迷茫過、矛盾過。
  “肚子都吃不飽,哪有心思去鑽研其他的東西,我們現在把傳承人請過來,為他們提供生活補助金,解決他們生活方面的問題,使他們能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專心鑽研技藝,同時也很好的保護了羌文化”古羌城的負責人陳海元介紹說。

重放綻放光彩的羌族文化 第2張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餘有陳告訴筆者,他當時就面臨這樣的迷茫和矛盾,是古羌城負責人找到了他,才有了現在的能夠安心鑽研和傳授技藝的環境。

“都知道茂縣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傳承人,但是人們前來觀看的時候就發現很困難,傳承人都是散落在民間各處,要短期內組織起來難度相當大,我們現在提供這樣一個平臺,把傳承人集中在一起,集中的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集中在一起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打個比方說,茂縣有釋比,理縣有釋比,北川也有釋比,茂縣的不同鄉鎮各自也有釋比,地域的不同導致文化也有差異,現在他們集中在一起,也成就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共同提高,這樣在保護文化本身的同時也更利於文化的傳承”。古羌城的負責人陳海元告訴筆者。

固步自封不利於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把各個專案的傳承人集中在一起交流探討集思廣益,在打開了個人思路的同時更是在豐富這個民族特有文化的內涵。

保護利用並重有效傳承羌文化
  眾所周知,古羌文化傳承千年卻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羌族文化在傳承上都是口口相傳,無法用文字來記載,這就導致羌文化傳承體系很脆弱。

“現在這些傳承人大部分都在60歲以上,如果不將掌握的技藝傳承下去,說不定哪天老人過世了,這門技藝真的就永久失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餘有陳感慨地說。

傳承人老齡化是一個方面,在收徒方面也是困難重重。餘有陳介紹說,在收徒上他們有相當嚴格的要求,首先要求徒弟品性一定要好,要忠厚,善良,為人正直;其次要求徒弟要尊敬老人,尊敬師傅,能善待旁人;還要求徒弟要常懷感恩之心,敬畏上天,感恩祖先。如果不能滿足這幾點要求,即使是自己的親兒子也不能傳授技藝,在這一點上他們是寧缺毋濫。

“同時,我們現在也會用到錄音筆等一些東西,把授課內容錄下來,供徒弟們在課下反覆的聽,反覆的練。”餘有陳告訴筆者。

餘有陳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絲毫不差的傳授給徒弟,把這些民族特有的技藝延續下去。”

“像餘有陳這種情況的傳承人我們這裡現在已經有5人,他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未來我們計劃吸收更多的傳承人加入進來,打造一個保護和傳承羌文化的平臺,同時,能在一個地方觀看如此之多的非物質文化專案展演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保護加傳承的同時能夠通過集中展演來吸引更多的遊客關注,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雙贏局面,達到一個良性迴圈狀態,能夠使羌文化保護和傳承之路走的更長。”

TAG標籤:綻放 重放 羌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