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表現力豐富的冬不拉藝術

哈薩克族文化貫穿古今中外,尤其是哈薩克族的冬不拉樂器,是哈薩克文化最完美的表現,它獨特的音樂節奏在哈薩克族流傳千年。它美麗動人的傳說散發著濃厚的民族地域風情,是歷史與精神的真實的寫照,瞭解哈薩克族文化,就來聽一曲冬不拉彈奏吧。感受一下表現力豐富的冬不拉藝術。

表現力豐富的冬不拉藝術

冬不拉是一種哈薩克族民間流行的彈撥樂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樺木製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桿細長,上面有8—10個品位,兩根絲絃或鋼絲絃,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彈與挑,一般彈用於重拍,挑用於輕拍。這是哈薩克族人民喜愛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他們用冬不拉伴奏,自彈自唱。

在音樂上可分為歌唱性和說唱性兩種,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詞,旋律悠揚、寬廣、而明快,擅長演奏哈薩克族民間的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獨奏都能應用自如,是冬不拉彈唱藝術在音樂上的主要特徵。人們把即席作詞演唱歌者稱為“阿肯”,意即遊唱詩人。曲調分為歌唱性和說唱性兩種,節奏多用混合拍子。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較小,一股用於自彈自唱、獨奏和合奏等。

冬不拉的種類繁多,大都由整塊松木或樺木鑿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音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三角形,以近代詩人阿巴衣的名字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種是橢圓形,以哈薩克的民間阿肯江布林的名字命名,叫“江布林冬不拉”。兩種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琴絃用羊腸製成,多數為兩根,也有三根的。現已改用尼龍纏鋼絲絃代替了羊腸弦,並增加和使用銅質品位。

冬不拉彈奏的力度和速度變化多端,尤其適合表現快速的樂曲。哈薩克族的音樂工作者,對冬不拉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鋼絲絃,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製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絃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絃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演奏東不拉,將琴斜置於懷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彈撥。左手按弦時,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無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撥絃,其餘三指少用,有時也使用撥片彈奏。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內弦作和絃襯托,有時也相反,還經常用內外弦同時彈奏旋律。

阿肯彈唱豐富了草原文化的底蘊。冬不拉伴奏下的歌聲,充溢著強烈的民族氣質、性格、理想與追求,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地域風情。歌詞中有大量的諺語、比喻、哲言,睿智而通俗,機警而幽默,生動而風趣,樸素凝鍊,淺顯易懂。

彈奏曲調有的含蓄而內蘊;有的外露而奔放;有的沉穩而纏綿;有的粗獷而強悍,融合了東方與西方音樂的元素,是哈薩克民族歷史與現實精神世界的真實反映。歌詞和曲調水乳交融,飛翔在廣袤的草原上,因而形成了“歌和馬是哈薩克人的兩隻翅膀”的寫照,和從生到死“唱著來唱著去”的民族特色文化。

傳說填補信史的空白。冬不拉以簡樸輕盈的構造,蓄納天地萬籟之聲,淋漓盡致地傳達出草原特殊的音樂語彙,表達著哈薩克人民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在階級社會中,冬不拉琴伴隨著牧羊人飄動的篝火,伴隨著阿肯激昂不平的聲調,訴說著草原上的憤懣與辛酸。

TAG標籤:冬不拉 表現力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