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盤點畲族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畲族文化豐富多彩,畲族的民間藝術也各有千秋。畲族的民歌更是畲族民間藝術的主要代表之一,是體現畲族民俗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那麼在畲族還有什麼民間藝術像畲歌一樣,傳承著畲族的傳統文化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畲族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盤點畲族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一、民歌
  民歌是畲族民間音樂的一種主要形式。畲族民歌又稱為“畲歌”、“山歌”。畲族人民喜愛唱歌,他們“俗不離歌”,擅長“以歌代言”。民歌融入畲族人民生活的程度,可以畲族民間流傳的俗語形容:“飯以養身,歌以養神”。他們張口即歌,歌詞都是對照日常生活常識和勞動情景自編的。無論是祭祀、待賓、婚禮、節日,還是平時生活和勞動中,他們以歌對話,對答如流。

他們在歌聲中敘世事、陳志趣、寄幽思、訴衷腸;通過唱歌記時令、勸耕織、比睿智、爭巧愚、調詼諧,甚至以歌辨親疏、度優劣、正人心。多少世紀以來,畲族人民就這樣唱著山歌,在艱苦的環境中轉輾遷徙,刀耕火種,營造一個古老民族的堅韌、智慧和豁達。

畲族民歌按內容分,可分為神話傳說歌、史事傳說歌、小說歌、風俗禮儀歌、勞動歌、時令歌、時政歌、情歌、雜歌、新歌、兒歌、哀歌等。

畲族民歌主要有四大基本音調,包括閩浙調、羅連調、順文調、閩皖調。這四個基本音調雖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卻具有難以割捨的內在聯絡,“這四大音調各有所別,暗示畲族在漫長的歷史形成中不盡單一的民族來源以及分散居住後和其他民族所發生的交相混融。而四大音調互有關聯,則顯示出一個民族共同體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特徵。”基於畲族民歌的特徵,它已成為畲族一個重要而鮮明的文化符號。

二、舞蹈
  畲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舞蹈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它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形成,有著本民族信仰、禮俗等方面的表現特徵。畲族舞蹈的社會功能,不僅表現在娛樂作用方面,以此滿足民眾審美和情感宣洩上的需要;而且表現在以這一形體藝術闡釋民族的起源和始祖的史績,喚起民族的尊嚴和自豪,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振興和巨集揚民族文化

畲族傳統舞蹈按內容分,可分為生產舞和祭祀舞,以祭祀舞為主。畲族傳統舞蹈與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關係密切,由勞動場景和祭祀場景演變而來。生產舞是源於畲族人民生產勞動、表現生產勞動的舞蹈,有獵捕舞、栽竹舞、鬧春舞、穀神舞等。如獵捕舞,是與畲族人民狩獵生產關係密切的舞蹈。祭祀舞,與畲族人民祖先崇拜關係密切,集中表現在祭祀活動上。畲族祭祖是最隆重虔誠的全族性民俗活動。

祭祀舞一般出現在兩種場合:一是在迎祖祭祖活動中,二是在進行傳師學師和做功德時,如龍頭舞、鈴刀舞、安祖舞、傳師學師舞、功德舞等。此外,還有迎神驅鬼、納祥祈福的舞蹈,如浙江文成的打王舞、閩東的《奶孃催罡》等。畲族舞蹈的表演者主要是男性巫師(又稱法師、師公);普通民眾一般不表演,在某些特定場合,也只是跟著舞蹈做一些簡單動作。

參加舞蹈人數,由舞種而定,有單人獨舞、雙人、三人、四人和多人等。祭祖舞在浙江蘭溪市水亭畲族鄉相傳已有200多年曆史。2011年6月11日上午,在蘭溪市水亭畲族鄉奎塘畈村,87歲高齡的雷長珠老人當眾表演了蘭溪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祭祖舞,只見他身披對襟赤衫,右手執牛角狀鼓角,左手執鈴刀,手舞足蹈之際金屬碰擊鏗鏘有聲。雷長珠老人表演的祭祖舞是從其大伯雷良進那裡所學。

傳說畲族祖先龍麒狩獵時不慎被野獸所害,後來畲族人民為了紀念龍麒,在每年農曆正月裝扮成師公,載歌載舞。祭祖舞,就是模仿當年親人拿著各種工具保護龍麒遺體、邊哭邊趕野獸的情景。祭祖舞念、唱都用畲族語言,表達驅邪趕鬼、超度亡靈和祈求族人平安。祭祀舞在福建畲鄉還有一種巫師表演的巫舞,以《奶孃催罡》為代表。《奶孃催罡》是閩東畲族巫師進行驅鬼鎮妖活動中的一段祭祀舞。《奶孃催罡》的祭祀法事,由道士男扮女裝扮成奶孃陳靖姑的形象來驅妖、驅鬼,有消災驅魔的寓意。

盤點畲族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第2張

三、刺繡
  畲族刺繡又稱“做花”或“繡花”。畲族刺繡工藝源於畲族女性服飾。明清時期,畲族婦女穿花邊衫,花邊一般為婦女自繡,但複雜的植物、動物圖案刺繡,則由裁縫師傅完成。畲族裁縫師傅不但要成衣,而且要精於刺繡,人們品評其手藝之高下,不但取決於其做衣的手藝,更決定於其刺繡的技藝。

畲族刺繡藝人多為男性,但大多畲族女性都會刺繡工藝。畲族刺繡有衣褲、肚兜、五穀包、童帽、菸袋、鞋帽、帳簾的刺繡,主要是服飾刺繡。最常見、最突出的是婦女在自己的上衣和圍裙上刺繡,上衣刺繡在領口、服鬥和衩角,圍裙刺繡則在裙身。以刺繡工藝為主要特徵的畲族女性衣裙,既是令人稱羨的服飾藝術,又是引人注目的一大民族標誌。

畲族刺繡有明顯的區域差異。廣東、江西、安徽和浙江的多數畲族地區刺繡都比較簡單,而浙南、閩東靠溫州的畲族刺繡則十分複雜。這大概受溫州甌繡的影響,也與該地區經濟文化相對發達有關。畲族刺繡的紋樣很多,最常用的是尖牙紋和蜈蚣腳紋。植物圖案有牡丹、梅、桃、荷、菊、蘭、鬆、竹、石榴、佛手、忍冬藤(金銀花)等;動物圖案有龍、鳳、鹿、羊、喜鵲、鰲魚、蝙蝠、蝴蝶、鴛鴦、麒麟、獅子等;此外還有一些戲劇、傳說中的人物形象、寶劍、葫蘆等八仙所持的器物,以及琴、書、珠、球、如意、花瓶、山石、亭閣、龍門等。

畲族繡品,色彩鮮豔明快,對比強烈。大多以紅色為基調,配以黃色、綠色、白色、藍色,有時還用金色增其華麗。一般“做花”用五種以上的顏色,做邊只用紅、黃、綠三色。大膽隨心,不拘素材原色,富有裝飾效果。花紋主體輪廓線用白色,使整個花紋圖案在黑色的繡底上,顯得分外明晰醒目。

畲族刺繡的最大特色在於,完全採用手工平繡(細繡),針法以工整的齊針(平針)為主,摻合掄針、套針、扭針、摳針、參針、長短針等,線條細密、繡面細緻入微,纖毫畢現,富有質感,針腳平齊,堅牢耐磨,往往是衣服已破舊,而上面的繡品尚完好。同時,無論是專業藝人還是普通婦女,畲族刺繡時不描畫圖稿,直接刺繡運針,每每以假託、轉喻、諧音等手法,繡出一定寓意的畫面,即所謂“花(圖案)必有意,意必吉祥”,文化內涵豐富。

四、編織
  畲族編織工藝有織綵帶、織土布、竹編、草編和線編。畲族編織工藝實用性強,且具有觀賞性,織綵帶和竹編堪稱為工藝美術品。織綵帶是畲族女性的女紅,也是她們獨具一格的工藝。綵帶又稱“花帶”、“腰帶”,它們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湛的手工藝品。一是綵帶的原料、顏色各地不一。

福建一般為棉紗,大多為藍、白、黑,在羅源、連江等地有大紅或紅灰等;浙江基本用蠶絲,有的也用棉紗,有紅、綠、黃、黑、白、紫等多種顏色。二是織綵帶沒有專門的織帶機。工具非常簡單,用一條長約4尺寬約3寸的木板,兩頭橫釘上用5寸長木條,做成“工”字形的木架,就是帶弓。但多數不用帶弓,而用2根5寸長的小竹管,再加上約5寸長的尖刀形的光滑竹片,畲語稱“耕帶竹”。三是織綵帶不講究場地,屋內屋外,只要有一個拴絲線的地方就行。如在屋內編織,腰間扎一條絲帶,把絲線的一端拴在桌檔、凳腳、門鉤或屋柱上,另一端“耕帶竹”套入腰中的絲帶,坐在凳上就可編織。四是綵帶圖案豐富多彩。主要紋樣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擊花”、“五字帶”、“銅錢幫”、“萬字花”等。

從畲族綵帶的紋樣,可瞭解畲族的文化體系,如山居,開荒耕田,主要側重於狩獵,具有對龍、太陽的崇拜和理解水的重要性,並反映了民族的遷移和相愛的民族大團結。此外,畲族綵帶紋樣的特點還在於一條帶內有多種花紋單元,這在其他民族的織品中很少發現;而且有與甲骨文形和商代符號類似的紋樣,包含祖先傳給後代的一定資訊,表達祖先的期望和囑託,實為神奇之物。綵帶的粗細,尤其是圖案的複雜狀況、文字的多少是衡量一個畲族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織綵帶多在勞動之餘、節日期間或晚上進行,婦女和姑娘們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互相傳藝。

綵帶在畲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有多種作用,如實用,可作愛情信物,甚至織綵帶還是畲族婦女識字的一種途徑。精巧的畲族竹編工藝品,從選材、破竹,到染色、噴漆,需要幾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風、掛聯、枕頭、席子、椅子等外,還有許多造型生動、美觀精巧、色彩鮮豔的筐、籃等。這些竹編造型新穎,色澤古樸、穩重,製作精細、別緻,花紋圖案豐富多彩,富於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福建寧德民間竹編工匠中多有佼佼者,如大坪村雷益成、猴盾村雷永紀人。

在1949年之前,他們的竹編工藝品如“雙喜”枕頭、梳妝盒、“喜”字回紋篾席、“重人”花籠和米籠等,名聞遐邇,漢族富裕人家常請他們上門編織。竹編中堪稱畲族一絕的是斗笠。斗笠是畲族人民生產、生活用品,平常用來擋雨和遮陽,但經加工後成為工藝品,又稱“花笠”。閩東的花笠,尤為精緻美觀。

霞浦縣崇儒鄉上水村,能工巧匠們傳承著先人留下的斗笠編織技藝。其竹篾細若髮絲,一頂斗笠的上層篾就有220至240條之多。花笠曾是畲族姑娘出嫁時必備的嫁妝之一,花笠夾層的竹葉,有“虎牙”、“鬥雲”、“舌子”三種形狀,它們都是畲族特有的文化符號,寄託著對出嫁少女的殷切祝福。畲族婦女在外出趕集或走親訪友時,都要戴上花笠。斗笠除自用外,也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

五、剪紙
  畲族剪紙工藝簡練、古樸,富有濃郁的裝飾情趣。多數剪紙以原色紙張剪成,以黑白組成對比,多用於刺繡鞋帽、菸袋、包袱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圖案花紋的底圖。從刀法看,畲族剪紙線條流暢,秀麗挺拔,富有民族風味和地方特色;從內容看,大多表現民間喜聞樂見的花鳥走獸、人物、吉祥圖案等,尤其是人物和動物圖案,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畲族剪紙多用於婚禮、壽誕和祭祀場合。

福建寧德畲族民間剪紙多為婦女特技。如猴盾村婦女藍清蓮,能一刀連剪“雙喜”、“壽”字等。故各地村寨每逢婚慶喜事,這些會剪紙的婦女即成大忙人。浙江畲族舉行傳師學師儀式和老人死後做功德時,祭師以五色紙書寫懸掛大廳的聯詞頂端,都用尖刀鑿刻八卦形花紋,以增加聯詞美觀,工藝精緻。麗水、青田畲族民間尚保留此工藝。溫州文成縣西坑村的鐘彩柳是遠近有名的剪紙能手。鍾彩柳剪紙擅長裁、折、釘、剪、拆、修、拼、串、糊、插等手法,她的剪紙已進入一個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神話故事、山水風景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