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白族照壁文化,白族建築文化

照壁以前大多出現在四合院中,在明朝時候非常的流行,幾乎每個大門大戶都要修建一座照壁。而現在在一些寺院中也能看到。在風水學中,修建一座照壁是有著阻擋煞氣的作用。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白族文化吧!

白族建築文化,白族照壁文化

大理和洱源一帶,白族農家的民居以三坊一照壁最為常見。照壁的繪飾在民居中處於最重要、最突出的中心地位。照壁位於主房的正前方,正對著堂屋,成對稱的中間高兩邊低的“凸”字形。壁頂以青瓦覆蓋,四角微翹。整座照壁以石灰抿刷成的白色為基色,壁簷下方和壁的左右兩邊,多用深色薄磚框成矩形、圓形或扇形的畫框,畫框交替相連。框中用彩墨或淡墨繪上祥禽瑞獸、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和松竹蘭梅,寫上唐詩宋詞中的名言名句,遠看就像給照壁鑲了個花邊。照壁正中,或鑲上一塊圓形的彩花或黑白花大理石,或寫上個斗大的“福”字,有的則題上四個黑色大字,黑白分明,神采飛揚,使庭院大為增色。

四個大字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表達心願,如“福壽康寧”、“人壽年豐”等;

二類為描繪景色,點出民居周邊的景象,如:“玉洱銀蒼”、“彩雲南現”、“廉泉讓水”和“河清海晏”等;

再一類是引述典故,這是最為講究的。典故要與屋主人的姓氏相關,典故中的事要為人們所稱道,並且為該姓人引為榮耀的。如姓李的題“紫氣東來”,姓馬的題上“絳帳家聲”,周家題寫“濂溪世第”,王家題寫“三槐流芳”,張家題寫“百忍家聲”,趙姓題寫“價值連城”或“琴鶴家聲”,楊姓有的題“關西世第”,有的題“清白傳家”。所謂“世第”是說世代祖居的宅第,所謂“家聲”是指族姓的威望名聲。

“紫氣東來”說的是老子李耳。傳說周朝末年,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守關將領尹喜見老子周圍有紫氣環繞,猜想此非凡人,於是熱情接待。由於尹喜服務周到,態度恭謙,老子認為此子可教,於是把自己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經》傳授給他。

“絳帳家聲”中的“絳帳”是東漢大儒馬融講學場所的佈置設施。馬融,字季長,東漢扶風茂陵人。《後漢書》說他“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馬融為人“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

“濂溪世第”中的“濂溪”,指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周敦頤,北宋道州人,世居濂溪之上,因此自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宋朝理學的創導者,世人稱道的《愛蓮說》即為周先生所著。

白族建築文化,白族照壁文化 第2張

“三槐流芳”:宋真宗時,王佑為兵部侍郎,屢立大功,但他“直道不容於時”,因此未能升到相位。可王佑卻很自信地對人說:“吾之後世必有三公者。”意思是說:“我當不了宰相,我的子孫一定能當上。他在開封東門外建造府第時,親手在廳堂前種下三株槐樹,並題屋名為“三槐堂”,取《周禮》“三公面三槐”之意。後來,宋真宗起用了他兒子為相,達十二年之久,他的孫子王素也事仁宗三十餘年,王家成了世代顯宦之家。

“價值連城”講的是眾所周知的《史記》裡的故事。

“琴鶴家聲”中的“琴鶴”是宋朝人趙拚的心愛之物。趙拚,字請獻,北宋會稽人,宋神宗時曾任侍御史。趙拚為官剛正不阿,被時人譽為“鐵面御史”。平時生活中的趙拚情趣高潔,舉止瀟灑,家有一張雷氏名琴,還養了一隻白龜,一隻仙鶴,不論是外出訪友,還是走馬赴任,他都一併隨身帶著。

“清白傳家”說的是東漢人楊震。《後漢書·楊震傳》說: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震少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被諸儒稱為“關西孔子伯起”。楊震一生淡泊名利,為官清正廉明。他的事蹟聞名於當時,流傳於後世,堪稱古代清官廉潔自律的楷模。有一次,楊震赴任路過昌邑,當時昌邑縣令王密曾為楊震所舉薦。為了答謝舉薦之恩,王密於深夜帶了“黃金十斤”作為禮金到楊震下榻處酬謝。楊震責問王密“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有顧慮,急忙申明說:“暮夜無知者。”楊震義正詞嚴地反駁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王密羞愧萬分,慌忙退出。

由於為人方正,為官清廉,楊震一家的生活清寒,“子孫常疏食步行”,有朋友勸他為子孫生計辦點產業,可他始終不肯,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意思是讓後世人稱自己的子孫為清白官吏的子孫,用這個留給他們,不是很豐厚的產業嗎?從此,“四知”成了名言,“清白傳家”成了後世楊姓人引以為榮的美談。

“百忍家聲”中的“百忍”是唐代養生家張公為人處世的主張,他還著有《百忍歌》流傳於世。張公不僅提出主張,他自己還執著地身體力行。

如今,“百忍家聲”、“清白傳家”之類的題識不單題寫於照壁中央,有的還出現在大門的門樓上。你不必打聽,單從門頭的題識就可以猜出此家的尊姓是什麼來。

白族民居照壁的典故題識,表明了白族人民對祖先的道德風範的崇敬和懷念,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白族人民對漢文化的吸納和弘揚。

TAG標籤:白族 照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