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白族扎染文化,領略白族文化的藝術薰陶

白族文化是一種山地文化,千百年來,白族人民勇於探索,把白族居住的山川萬物,融合到生活的各個角落。白族精湛的扎染就是來源於白族人民對自然的啟發創造出來的。當你看到樸實而不失典雅的白族扎染工藝,你會大吃一驚,那麼,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領略白族文化的藝術薰陶:白族扎染文化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爾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染織之法。從唐代《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和宋代《大理國畫卷》中人物的衣著服飾來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術。

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藍地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於服飾的直觀記錄。經過南詔、大理國至今的不斷髮展,扎染已成為頗具白族風情的手工印染藝術。

扎染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曾生動描述了製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採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

大理白族地區的扎染原料為純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染料為蒼山上生長的廖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工藝過程分設計、上稿、扎縫、浸染、拆線、漂洗、整檢等工序。製作時,根據人們喜歡的花樣紋式,用線將白布縛著,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紋,再浸入染缸裡浸染。

領略白族文化的藝術薰陶:白族扎染文化 第2張

如此反覆,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浸染到一定承擔後,取出晾乾,拆去纈結,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這些圖案多以圓點,不規則圖形以及其他簡單的幾何圖形組成。

白族扎染取材廣泛,常以大理的山川風物作為創作素材,其圖案或蒼山彩雲、或洱海浪花、或塔蔭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使用者可根據各種圖案的扎染布製作衣裙、圍腰、床單、窗簾、桌椅罩等生活用品。

巍山彝族扎染採用天然植物染料,發揮傳統民間扎花工藝特色,做工精緻、當然精美、圖案新穎多變,具有古樸、典雅、自然、大方的特點,既有較高明的藝術欣賞價值,又有較強的實用性。彝族扎染有藍染、彩染、貼花等系列產品。

製成品有檯布、壁掛、門簾、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種面料。使用者可根據各種圖案花布,用來製作衣裙、圍腰、被面、床單、門窗、窗簾、桌椅帽等。用扎染製作的衣裙、床單、門窗、窗簾穿在身上,掛在室內,別一番古樸、典雅的風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扎染技藝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雲南省大理市的張仕紳為該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TAG標籤:藝術 薰陶 扎染 白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