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漢族為什麼沒有民族服裝,解惑

中國有56個民族,而漢族是唯一一個不是少數民族的民族,但是我國少數民族卻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而唯獨漢族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有人會說了:“我們不是有漢服嗎?”小編想說:那你穿過漢服嗎?那麼,究竟美麗的漢服會消失在漢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呢?一起來了解漢族文化,看看現在的漢族為何沒有民族服裝?

解惑:漢族為什麼沒有民族服裝

漢族並非自古以來就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相反漢族古時的民族服裝還是非常有特色的。春秋戰國時代,漢族的民族服裝基本定型,這就是寬衣肥袖的漢式服裝。寬大的衣袖是漢式服裝區別於其他民族服裝的最大特點,除此之外,肥大的衣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兼作衣袋,把東西往衣袖裡一塞,用手捏住袖口東西就不會掉出來,和西裝的衣袋相比,漢式服裝的衣袖可以放更多的東西。

古時有個著名的孝子(名字一時想不起來),是個窮書生,到一個財主家做客時,財主請他吃橘子,他乘人不備就偷了幾個橘子藏在衣袖裡。可是他臨走前向財主作揖告別時,忘了衣袖裡面還有偷藏的橘子,沒有用手捏緊袖口,結果一作揖橘子就滾落出來。旁人都嘲笑他偷橘子,他卻面不改色心不跳,振振有詞地說:“我家老母從來還沒有吃過這樣美味的橘子,我不敢一人獨享美味,所以想拿幾個回去讓老母嚐嚐。”旁人聽後立即由嘲笑轉為肅然起敬,盛讚該書生孝心可嘉,偷橘子也成為人們孝行的美談。可惜今人不象古人那樣孝順了,現在如果有人偷了橘子後以同樣的藉口解釋,不會被人們當作“孝子”來讚歎,而是當作“笑子”來嘲笑。

漢族服裝的另一個大特點就是不用衣釦。但由於沒有衣釦,所以必須用一根寬腰帶把衣服束住,才不至於敞胸露懷。當時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階層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現代漢語中仍有“衣裳”一詞,但口語中已把下身穿的改稱“褲子”。對於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以及不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讀書人,一般則穿“長衫”,即上衣下裳連為一體的袍服。從漢代起袍服被用於朝服,此後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寬肥、不使用衣釦的典型漢族服裝作為朝廷官員的正式服裝,寬衣大袖的服裝也成為中原地區漢民族文明的一種象徵。

寬衣大袖的漢族服裝,也反映了漢族對生活的人生觀,即追求悠閒清淨的安祥生活,不喜歡搞激烈冒險的活動。寬衣大袖的服裝,對於觀月賞花、吟詩作畫、撫琴下棋的悠閒生活是再合適不過,但穿這樣的服裝搞騎馬打獵等激烈活動就非常不便了。自古以來中原周圍的少數民族,多采用窄袖緊身的服裝,以適應他們喜歡騎射冒險的生活方式。戰國時趙武靈王曾經想推行窄袖緊身“胡服”,但由於傳統勢力太大並沒有取得多大成果。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窄袖緊身的胡服也曾風行過一時,但並沒有對傳統的漢族服飾造成很大影響。

寬衣大袖的漢族傳統服裝到了清代時突然絕跡。等到辛亥革命漢人復辟後,漢人們開始為自己的服飾大傷腦筋:沿用滿人的長袍馬褂吧,漢人們不願意;全民改穿西裝吧,又有些不倫不類;復辟清朝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吧,已無人知道200多年前的漢式服裝是什麼式樣。所以最後漢人不得不為自己重新設計一種服裝,來擺脫沒有民族服裝的窘境。新的民族服裝採用什麼式樣?思想先鋒的革命黨人和一般民眾的想法並不相同。

革命黨人思想西化,所以在服裝問題上也考慮採用西洋式的服裝式樣。辛亥革命時的革命黨人多為留學日本的留日生,那時日本大學的學生一般都穿學生服,據說孫中山本人為了躲避清廷偵探的耳目,在日本時也常穿學生服化裝為學生模樣,因此革命黨人對日本大學的學生服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革命成功後,孫中山根據日本大學的學生服為原本,稍微改動了一下式樣,就為漢族制定了新的民族服裝:中山裝(有心者看一下魯迅等人留學日本時的學生服照片,就可以明白中山裝與學生服的相似程度)。中山裝得到了革命黨人的一片喝采,但普通民眾的反映卻是冷水一罈。當時中山裝除了革命黨人外,並沒有在民間掀起一場中山裝熱。袁世凱北洋政府中的武官穿軍裝,文官穿西裝,也沒有采納中山裝作為正式官服。不過袁世凱當皇帝時,根據漢式傳統服裝設計了寬衣大袖的皇帝服和大臣服,但這些服裝也和袁世凱的皇帝夢一樣一現即逝。

TAG標籤:民族服裝 解惑 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