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漢服褙子的形制,漢服褙子簡介

漢服褙子,是漢族傳統服飾的一種,源起於北宋。其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系束,下長過膝,逐漸成為後世女子的一種常禮服。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漢族文化中去了解關於漢服褙子及其形制吧。

漢服褙子簡介,漢服褙子的形制

褙子,又名背子、綽子,繡䘿,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一種。其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系束,下長過膝,逐漸成為後世女子的一種常禮服。

寬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襬。窄袖褙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宋代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觀追求質樸,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襯於公服內,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則外穿,併成為典型的常服款式。

“背子”,又名“繡?”,亦名“罩甲”,背子始創於秦,漸為庶民所採用。關於褙子的名稱,宋代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為婢妾一般都侍立於主婦的背後,故稱‘背子’。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也較方便。今即世俗相承,由於背子束結、行動靈活自如,漸為武士所用,並與鎧甲配合,成為軍服,為歷代軍士兵卒所穿用,亦稱“戎服”。

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繫住,可是宋代的褙子並不用它繫結,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內衣)交帶的形式,表示“好古存舊”。穿褙子時,卻在腰間用勒帛繫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來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

宋代褙子的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時所穿,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褙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樸實,主要有襦裙、褙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

漢服褙子的形制:
  褙子是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形如中單,但腋下兩裾離異不連。宋代盛行多為直領對襟,不施袗鈕,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系束,下長過膝。男女均可穿,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著。後世多有沿革。

男子一般把褙子當做便服或襯在禮服裡面的衣服來穿。而婦女則可以當做常服(公服)及次於大禮服的常禮服來穿。

褙子一般作為女裝,但實際上男女皆可服之,因使用和時間的不同,其形制變化甚多。宋代男子從皇帝,官吏、士人、商賈、儀衛等都穿。婦女從後、妃子、公主到一般婦女都穿。

漢服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TAG標籤:形制 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