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延續千年的冕服簡介,漢服核心之一

冕服產生於西周時期,隨著周禮的一次次復興,處於漢朝至明朝的漢服體系中的核心。冕服的千年延續是對漢文化的堅守,其服裝中所蘊含的漢族文化精神是我們要一代代永遠傳承下去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漢服文化中一起了解吧。

漢服核心之一:延續千年的冕服簡介

冕服產生於西周時期,隨著周禮的一次次復興,處於漢朝至明朝的漢服體系中的核心。冕服的千年延續是對漢文化的堅守。

周代冕服種類有大裘冕、袞冕、驚冕、毳冕、希冕[絺冕]、玄冕等六冕,按照不同場合需要加以穿用。六冕在漢以後歷代王朝的復禮思潮中,有時或以別的稱謂形式出現。

六冕中,歷代主要採用的是袞冕一種。袞冕是冕服當中,最華麗的服裝,與其它冕服不同的特徵,主要是冕冠的旒數(十二旒)及在衣裳所施的文章(十二章或九章,按照各朝代稍微不同)。作為六冕當中的首位冕服,大裘冕的象徵意義最為崇高而又最具獨特之處。全套冕服大致上由冕冠、上衣、下裳、中衣、袴、襪、舄、腰帶(革帶、大帶)、弊膝、佩玉、綬、劍、圭等的十四種。

周代六冕的不同,可由十二文章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凡為冕服,例必有相應的“文章”。歷來被普遍採用的文章之章目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之十二章。

《周禮》始傳六冕的楷模,繼而訂立六冕取名之準則與承載往後千古歷代冕服之服色的用事、義涵,包括冕冠、冕服之衣及裳、冕服之足衣、冕服之坿飾、冕服之服章等之形與圖的用「色」規制,皆緣自周禮冕服之制。

《易繫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尚書·舜典》:「…(天子)五載一巡狩,群后以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臯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彰)哉。」可見黃帝堯舜時代已有冠服規制,而有此論功酬庸的相關文獻。綜此可知此種服章規範之施的崇高境界。

冕冠的文化內涵
  1、延(冕版):冠上加「延」(綖)前圓後方,上玄下朱(纁),象天地之道。前低後高,以示俯伏謙遜。

2、旒:大裘冕無旒。冕以次,皆有垂旒,旒之數各有等差。旒之設,所以「蔽明」。義在不宜察察為明。旒之玉,周用赤、青、黃、白、黑五采。漢改以單色白玉珠。東晉用翡翠、珊瑚。明用各色珠,以組貫五采玉十二,象徵一年十二個月的極數。其餘諸冕之旒都是奇數,屬於陽數,亦即是吉數。《禮記·玉藻》雲:“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捲以祭。”《禮記·郊特牲》又云:“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歷朝冕服用色:玄衣纁裳
  「玄」是「黑」與「赤」兩色的複合;而在中國哲學理論上,它是千古中華服色制度中最能象徵「天道」的思想色彩。先人以「玄擬天」,這在《周易》〈坤上六〉的爻辭中有所比擬:「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文言曰:「天玄而地黃。」前章已述,是因天道幽深而遠,窺測維艱,如同一片「漆黑」。概以「黑中揚赤」內涵奧祕,與提供無盡的生活資源以育、以養、以造福眾生。因而最尊隆的冕服採玄色,這是中國傳統敬天畏天而「保民以王」的思想之顯現。纁裳之用纁,文字載錄首見於《周禮》之註文。《周禮》:「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注:「凡冕服皆玄衣纁裳。」纁色,即赤色、黃色、白色的複合色。

《後漢書·輿服志》:「玄上,朱綠裡」

《晉書·輿服志》:「皁表,朱綠裡」

《晉書·輿服志》:「皁表,朱綠裡」

《隋書·禮儀志》:「玄表,朱綠裡」

《唐書·車服志》:「黑表,纁裡」

漢服核心之一:延續千年的冕服簡介 第2張

《明史·輿服志》:「洪武十六年,始定冕制。冕前圓後方,前後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繅,十又二就,就相去一寸,紅絲組為纓;黈纊充耳,玉簪導」「洪武二十六年更定。冕版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冠上有覆,元表朱裡,餘如舊制。」「成祖永樂三年,定冕冠以皁紗為之。上覆曰綖,銅版為質,衣之以綺,玄表朱裡,前圓後方,以玉衡維冠,玉簪貫紐,紐與冠武並系纓處,皆飾以金綖。以左右垂黈纊充耳,系以玄紞,承以白玉瑱,朱紘。」

《後漢書·輿服志》:「上衣玄色;下裳纁色。」

《晉書·輿服志》:「其衣皁(黑)色。前三幅,後四幅;衣畫而裳繡。中衣以絳緣其領袖。」「下裳絳色;素帶,廣四寸。赤皮為韍。絳袴襪。素帶,朱裡,以朱綠裨(緄邊)飾其側。」

南朝梁《隋書·禮儀志》:「其衣皁上;素帶、朱裡、朱繡,中衣絳緣領袖。」「韍,赤皮。絳袴襪。」北朝魏《隋書?禮儀志》:「上衣皁色。袞服皁衣,緣絳中單。」「裳絳色。前三幅後四幅。朱紱(黻),絳袴襪。」

隋《隋書·禮儀志》:「上衣玄色。玄衣,衣褾、領織成升龍,白紗內單,黼領。」「下裳纁色。纁裳,黻隨裳色,龍火山三章。」

唐《唐書·車服志》:「袞冕,深青衣。大裘冕,黑羔表,纁裡,黑領、褾、襟緣,白紗中單。」「朱裳、纁裳。黻以繒為之,隋裳色,畫龍、火、山三章。」

宋《宋史·輿服四》:「諸臣祭服,唐制。青羅衣,緋羅裳,緋蔽膝……。」

明《明史·輿服志》:「袞緣衣,白羅中單(素紗為之),黻領,青綠襈。」「黃色下裳,蔽膝隨裳色(紅羅蔽膝),腰有闢積,本色綼裼。繡龍、火、山文。」

 冕服足衣:赤舄
  冕服之裳、舄、舄飾的用色,依古禮,皆有其既定的準則:即舄飾之色決定於舄,舄之色決定於裳。申言之:裳之色纁(淺絳),舄之色,因而用赤,與裳同色。而舄飾之色乃用黑,黑與赤為直線相對方位的「繢次色」。

《後漢書·輿服志》:赤色足衣;赤舄絇履。

《晉書·輿服志》:赤色足衣;赤舄。推薦:續衽鉤邊,深衣之裳曲裾漢服簡介

南、北朝《隋書·禮儀志》:赤色足衣;

隋《隋書1禮儀志》:硃色、赤色、金色足衣;朱襪,赤舄,舄加金飾。

《唐書·車服志》:赤色足衣;朱襪,赤舄。

《明史·輿服志》:「黃色足衣;黃襪,黃金舄飾。」「赤色足衣;朱襪,赤舄。」「襪、舄皆赤。」

冕服文章與用色:
  冕服十二服章,一一皆有其內在精神義涵,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徵,更具有倫理、哲學之意義,這是中華千古的服飾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滿尊天、隆祖、明禮、尚義之義涵。惟《尚書》經文僅有「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以及「五服五章」、「惟衣裳在笥」。凡此「道協人天」之理念,自古出自諸多聖賢的學說。如日、月、星辰昭明,象發生萬物、養成萬物。山龍興雲雨、能適應沾物濟眾以配天。火明而炎上;…是乃明理崇禮精神之強調。又如虎,嚴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亂。粉米粒民。黼象割斷能決。韍象背拂於非義,或君臣可否相濟…是乃仁民尚義,與臨事而敬精神之崇尚。

依於載籍:所有冕服的十二服章,即十二圖象,乃以五采交陳,衣繢而裳繡。龍山以下各為純色:龍山青;華蟲黃;宗彜白;藻火赤;而日月星辰不與焉。據稱:「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尊卑之服,汝明制之。」疏:「其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合五采而畫之。……其藻、火、粉米、黼、黻於絺葛,刺繡以五種之彩,明施於五色,製作衣服。」

《大學衍義補》冕服之章引蔡沈曰:「採者,青、黃、赤、白、黑也。色者,言施之於繒帛也。」《正義》又云「鄭玄雲:會,讀為繪……絺讀為黹,黹,紩也。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為祭服。

凡畫者為繪;刺者為繡。此繡與繪,各有六,衣用繪,裳用繡。」賈公彥疏:「作繢者,繢,畫也。衣是陽,陽至輕浮,畫亦輕浮,故衣繢也。…鄭君讀希為黹,黹,紩也,謂刺繒為繡次。但裳主陰,刺亦是深沈之義,故裳刺之。」據考:自漢以下,諸儒皆言衣畫而裳繡。歷代制度皆以此為準則,或改用織成。

TAG標籤:冕服 延續 千年 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