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怒族別具一格的飲食習慣

我國的怒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碧江、福貢、貢山3縣,蘭坪、維西兩縣也有怒族聚居。怒族很早就從事農業生產,鴻運來手工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當時怒族同外界有著密切的交換關係。因為怒族的降雨量多,所以他們的主食多以大米、蕎麥等為主。接下來跟小編一起深入瞭解怒族文化吧。

怒族別具一格的飲食習慣

怒族的主食是玉米,兼食大米、蕎麥、大小麥、天仙米、小米等。肉食主要有豬、雞、牛、羊、魚及獵獲的野味。蔬菜有青菜、白菜、南瓜、蘿蔔、芋頭、洋芋、紅薯、洋絲瓜及各種採集之物。佐料有辣椒、蔥、姜、野花椒、蒜等。甜食以蜂蜜、蔗糖為主。水果有甜桔、柿、黃果、桃、李、梨及芭蕉等。

貢山怒族還種植青梨面。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粘粑。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瓜豆和辣椒等數種。

解放前,每到五、六月春荒期間、常到野外採集野薑、野蒜等野菜佐食。怒江兩岸山林中還出產一種肥大的山鼠,這是怒族群眾喜食的野味,常作貢品繳納給傈僳族頭人或奴隸主。此外,山間林際還有各種塊根類植物,過去怒族群眾也常常採集加工,充作糧食。

由於怒江地區山高路險,農作物培植極其困難,因而,過去怒族耕種的穀物主要是包穀、青棵、養子、小米、高梁、稗子等山地品種,而這些農作物中除稗子和小米外,其這作物的栽培歷史還不太久。據怒族老人回憶,種包穀只有六十多年,種花生只有兩代人的歷史,洋芋則由維西傳入貢山,因為種子難找,最初用一枚雞蛋換一個洋芋,蠶豆是解放後才開始種的,蔥蒜等是由納西等民族從碧羅雪山以東地區引入。

在落後的自然經濟條件下,漁獵仍然補充一部份生活來源,儘管捕魚不多,在怒江平緩地帶,仍有人抽空捕魚,或用竹鉤釣魚。在現代生活中,野獸日漸減少,狩獵不佔主要地位,但農閒時期,仍有人三五成群,上山打獵。

以民族或村寨為單位的集體狩獵,則限於獵取熊、虎、野牛之類的大野獸。按照傳統習慣,獵獲大野獸時,見者有份,獸肉在全民族或家族內平均分食,並向頭人奉獻獸腿。怒族“以射獵為生涯”的情況,近數十年已有顯著改變,但“獵禽獸以佐食”、“好食蟲鼠”的習慣仍無改變。歷史上長期缺鹽的情況,解放後則有了根本的改變。

怒族群眾特別喜歡飲酒,男女都有酒量,飲必醉,醉必歌,往往一飲數日。

因怒江峽谷降雨量多,空氣溼度很大,入春後到冬季前,怒地的蚊蟲也很多,加之怒族的生活很艱辛且貧乏,故怒族男女多嗜菸酒。因諸多因素的制約,怒族加工糧食的工具主要是木碓,石磨出現的時間也不長。其烹調技術亦不發達,其主要烹飪技藝為煮、蒸、燒、炸、烙、爆等。

他們的特色飲食主要有以下幾種:乳豬、“俠辣”、“鞏辣”、肉拌飯、包穀砂乾飯及稀飯、“龍布拉快”、漆油茶、琵琶肉、咕嘟飯、扁米飯、紅燒碩鼠、漆油燉雞、炸蜂蛹、蜂蜜糯米粥、麻子豆腐、樹花菜、泡梨水、烤茶、火爆包谷花等,其中的一些食品還屬藥膳,有很高的保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