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別具一格的山西飲食文化

山西的歷史長達三千年,山西也是麵食的發源地,山西面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深刻而濃郁的文化底蘊令世人矚目。山西也有著“雜糧王國”之稱。對於山西文化,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文章為你帶來別具一格的山西飲食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別具一格的山西飲食文化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煙醬醋茶”,全是有關吃喝,雅些稱“飲食”。悠悠萬事,惟此為大,不可須臾離也。不獨凡人,聖人也是如此,有言為證:“食、色,性也。”不獨國人,老外也如此,費爾巴哈說:“心中有情,腦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

位於黃河懷抱裡的山西,由於自然的、社會的多種歷史因素,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定位,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山西飲食文化也有著自己的一定特色。

各地區飲食文化是經過一定的歷史積澱,在多種綜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趙榮光教授認為:“經過漫長過程的發生、發展、整合的不斷運動,中國域內大致形成了東北飲食文化區、京津飲食文化區、黃河中游飲食文化區、黃河下游飲食文化地帶、長江中游飲食文化地帶、長江下游飲食文化區、中北飲食文化區、西北飲食文化區、西南飲食文化區、東南飲食文化區、青藏高原飲食文化區、素食文化區”。

從行政區劃分來看,山西屬於中北地區飲食文化區。山西人的飲食風俗,有著濃郁的黃土高原氣息和傳統的生活特色,但與毗鄰的河北、陝西、內蒙、河南諸省區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獨特的地區性。

一、獨特的飲食形成
  (1)嗜好麵食
  在大多數人眼裡,山西人嗜吃麵食。事實的確如此,誇張的說,他們每飯幾致無面不足、無饃不飽。山西人嗜好吃麵的飲食習慣由來已久,這是在自然條件、歷史源流、相襲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糧食作物應有盡有,品種多達數十種。北中部盛產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區呼粘者為黍子)、樑谷、莜麥、蕎麥、稻子、豆類(有豌豆、黑豆、綠豆、大豆、黃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蠶豆等十多種)、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產小麥、玉米、穀子、稻子等。這些品種繁多的糧食,提供了豐富的食料。

通過農家婦女的慧心巧手,可以製作出數以千計的麵食來。各種造型的麵食,既可口,又誘人。許多農家,一日三餐皆以麵食為主,或稠或稀,或幹或湯,粗細搭配,粗糧細作,細糧精製,烹製技藝十分豐富。就是穀子盛產區的農家,以米為粥或撈飯,也要搭配拌湯、湯麵之類的麵食。湯麵中熗入油,或放蔥花,或加香椿嫩芽。這種粗茶淡飯,既能滿足人們的口腹,又有濃郁的黃土高原農家氣息,使人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晉中平川地區,農家的午餐幾乎都以麵條、面片等麵食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壓,或撥或擦,造型各有特色。

麵條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粗有細;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軟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繚亂,彷彿到了麵食的王國。各種各樣的麵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澆頭、佐料,聞一聞濃香四溢,吃一吃風味別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種美的享受。生活條件好的人家,吃麵食講究一個月內不重樣;普通農家吃雜麵(高粱面摻和白麵、豆麵、玉米麵,或高粱面摻和榆皮面都稱“雜麵”)每天也要變個花樣。北部地區的黃米麵糕和莜麵栲栳,南部地區的白麵饃,無論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

當然,山西面食為人所賞識的還得數剔尖、拉麵、刀撥面、刀削麵,號稱“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別是在晉中平川,幾乎每個農家婦女都可以剔一手相當講究的剔尖。雜麵剔尖可以剔得粗細如一,長短一致;白麵剔尖可長可短,可粗可細。粗者空心柔軟,細者心實滑利。拉麵,農家婦女以“小把拉麵”見長,可拉成寬和窄、圓和扁、粗與細乃至三稜等多種造型。就是這麼單一的麵食(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舊社會),在勤勞智慧的農家婦女手裡,竟變得如此多姿多味!單調繁瑣的家務通過煮、蒸、炸、烤諸手段變得詩化,優美令人折服!

別具一格的山西飲食文化 第2張

(2)陳醋聞名
  山西民間百姓的飯菜中用醋量很大,這種飲食習慣是眾所周知的。山西水鹼性大,加上以雜糧如莜麵、高粱、玉米、土豆等等高熱、耐消化的食品,醋幫助消化,山西人被稱為“老醯”,山西人無論麵條、包子、餃子、餡餅、炒菜(大部分)都離不開醋。否則,做出的飯不香。山區有的居民以酸湯代替酸菜的習慣,以前山西山區的百姓窮,買不起醋,只能以酸湯做菜。山西人家家要做醋,醋壺、鹽並不離桌。

在山西廣大農村,幾乎家家都有一套制醋的經驗,庭院中備有一兩個釀醋大缸。平川地區釀造高粱醋,山區居民釀製米醋、棗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獨特風味。用以調和飯食或烹調菜餚,醋營養價值頗高,並有一定的食療作用。山西各地幾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陳醋”味道最好,堪稱調味佳品。

(3)喜辛辣除了鹽醋之外,各地居民對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當可觀的。人們一向將大蔥、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薑等視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調佐料。比較富裕的家庭將白皮蒜、青辣椒等醃成鹹菜佐飯,居民稱其為“細鹹菜”。這還是款待親朋好友的佳餚。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蔥、大蒜直接佐餐的的習慣,將辣椒切碎,調以鹽醋佐餐更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離不開辣椒麵,裡面加鹽拌成佐餐小菜

喜食辛辣食物,晉南較普遍,晉中一帶當屬平遙、介休、靈石、汾陽諸縣居民。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質最佳者有晉城巴公大蔥,應縣小石口大蒜,代縣辣椒,河津、臨汾韭菜,平順、盂縣花椒等等。生薑一般由外地運入,民間需求量也頗大。山西境內多盛產花椒。五臺的大紅袍花椒,以個大色紅、味重而十分走俏。椒籽可榨油、椒葉當菜食用。辣椒既可作調味品,又可作下飯菜。平時漬拌,醃鹹辣椒,幹後搗碎再用油炸,能開胃健脾,焙乾磨面是運城人食開水白饃的最佳佐料。代縣辣椒以油大、肉肥、辛辣味重而名揚華夏。山西大蔥、紫皮蒜鮮美,胡椒、茴香也是不可缺少的調味食品。

(4)佳釀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已有一千多年的釀造歷史。以晶瑩透明之色、純正綿長之香、美味生津之味三絕,被譽為“仙酒”、“玉液”、“瓊漿”,成為山西人之驕傲。還有“蘭羞薦俎、竹酒澄芳”的竹葉青;“香飄萬里醉半山”的長治潞酒;“六曲飄香”的祁縣六曲香酒;譽為“千里相餉”的蒲州桑落酒,香醇不絕;回味悠長的忻州特麴酒;“醉落秋雁下汾灘”的汾雁香酒;祛風固表強身益智的隰縣玉屏酒;安神解毒、提神明目的垣曲菖蒲酒等,多的數不勝數。

別具一格的山西飲食文化 第3張

二、飲食習慣
  (1)日常飲食習慣
  山西大部分地區為一日三餐制,個別地方如陽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頓飯的。冬閒日短時節,一般改為兩餐,稱“一老晌”。民間稱一餐飯叫“一頓飯”。早飯為“早晌飯”,午飯叫“晌午飯”、“後晌飯”,晚飯叫“夜飯”。一般做重體力活時在三餐之間有餅類食品加餐稱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晉中早飯大多以稀飯里加玉米麵,俗稱“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晉東南一帶,早飯多食小米稠飯加冷盤絲。午飯比較豐盛,吃麵條、餅子、饃頭,加上土豆、粉條、白菜燴菜及醃菜。晚飯也多備有湯類雜鍋飯,和子飯麵食等,但不講究多吃。晉南的開水白饃就辣椒,又是極有風味的飯食。

春冬寒季,晉北人吃飯總喜盤腿圍坐在熱炕頭上,主婦坐鍋頭掌勺盛飯,給男人、孩子們吃好,自己揀剩下的隨便吃點,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後”。吃完一碗飯如若把筷子橫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飽了,如筷子放旁邊或拿在手中,就是沒吃飽。一些農村在夏秋暖和時節,有站街吃飯的習慣。各家各戶盛一大碗飯走出院門,或站蹲門口,或到街中碾盤上、大樹下,聊天吃飯兩不誤,趣聞笑談、家長裡短得以交流。如在農忙收割、打場時,多有手提黑陶飯罐送飯到田間的習慣。如路途較遠無法送飯,便帶點乾糧和乾菜臨時充飢,謂之“打飢兒”。

(2)禮儀往來飲食慣制山西人平時吃飯較節儉,但有客人來,必然竭盡家力熱情招待。多置飯桌擺飯,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給客人用,飯前多飲酒助興。上菜家貧者二涼一熱、四涼一熱、四涼四熱;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雙十席,上火鍋。

主人暖酒後,雙手執壺為客斟滿酒,叫做“茶七飯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護盅杯表示致謝:“我自己來、我自己來,你先來。”主人舉杯勸酒,客人輕抿一點,以示禮貌。席間主人頻頻指點、調換菜盤位置,熱情勸飯。客人要講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連續大吃會被視為“沒風水”,“少禮失教”。酒未喝完絕不吃飯。過去中食為白饃、餃子、油糕。饃饃擱盤子裡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後把筷子擱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飽了。飯後以茶相待。走親訪友,必備自制的白饃等食品,忌帶雙數。主人不全留,走時回贈自家食品或土特產品。紅白喜筵,飲食規矩更為講究。

分普席與大席,孃家姑舅姨表親戚為上賓,上賓不到不能開飯。酒壺、酒盅、筷子要先於其他人而擺好。坐次依右為上,依尊長秩序安置。舊時方桌安坐三面留下一面不興坐滿。如婚禮、喬遷、得子、店面開張,慶功、祝壽、團聚、接風等,講究猜拳行令,豪飲盡醉。過去,老者們划拳輕緩文雅,如吟如唱、頌詞華美樸實。酒行至高潮,主人依次與每位客人同乾一杯,叫“打通關”。請人吃飯要事先發帖或口頭邀請,俗叫:“安人”,特殊貴客,要在飯前冉去請接一次。大部分農家在做完婚嫁喜筵,要分送左鄰右舍吃食,以便增進情誼。

別具一格的山西飲食文化 第4張

三、飲食文化積澱
  山西別具一格的食物及飲食習慣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山西北部、中部就成為中原人民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之一。由於民族聚居與民族文化融合,把各種風俗聚集於山西,山西的食俗也就變得複雜、多樣化和寵雜起來。同時,也由於地理、氣候、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山西人食五穀雜糧就成了家常便飯。小米、玉米、蕎麥麵、豆麵、高梁面、莜麥面,諸多品種的麵食結構,使山西人的食物構成非常下富多彩。這眾多的食品構成,從製作方法、品種、造型、工藝、烹飪過程,成為一種飲食文化流傳於山西的社會各個階層與不同角落。形成了山西特有的麵食文化、晉菜文化等,源遠流長,長盛不衰,一直流傳至今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特的飲食文化不僅體現山西的地域風情,更是山西淳樸民風的最好展示,麵食,陳醋,美酒是山西人民向外界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賓客的歡迎之情。山西的獨特飲食不僅深受當地人喜愛,也得到全國各地人們的讚譽,尤其是麵食。2007年4月,中國烹飪協會在北京舉行授牌儀式,正式授予了山西“中國麵食之鄉”稱號,“中國麵食之鄉”的授牌明確了山西面食的起源性、代表性和唯一性。

山西面食文化飽含山西濃濃鄉土情,飽含深刻的文化韻味。其傳承和發展極富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