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別具湖光山色的山西孝義碗碗腔文化

孝義碗碗腔是古老的漢族戲劇,古老的孝義碗碗腔是山西的傳統文化,它的唱法分為真假聲混用,孝義碗碗腔也是漢族戲曲最為古老的聲腔之一。碗碗腔也是由皮影戲的基礎發展而成。想要更瞭解碗碗腔文化嗎?下面的山西文化為你帶來更多的孝義碗碗腔的更多內容。

別具湖光山色的山西孝義碗碗腔文化

唱腔特殊。碗碗腔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唱句一般為七字句、十字句,偶爾也有五字句、八字句和十二字句的出現。唱起來腔隨字走,四聲嚴明。碗碗腔素有“以聲傳情,以唱制勝”的傳統。

其原因除了婉轉動聽和別具一格的唱腔旋律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真假聲混合通用,二是“4”和“7”的特殊唱法。碗碗腔的假聲唱法,分“尖音子”和“二音子”兩種。“二音子”是一種翻高八度的假聲拖腔,有時按韻行腔,有時變韻行腔,全部旋律用襯字“咦”來唱出。“尖音子”是比“二音子”更尖更細的假聲。是把唱句尾音或“二音子”的尾音翻高八度後,按韻唱出的一種短尾腔。“4”和“7”兩音,是在表現悲痛傷感情緒時經常出現的兩個音,演唱時,“4”音略高但不及“#4”,“7”音略低而不及“b7”,這種音和主奏樂器(月琴、胡胡)的揉、滑效果極其和諧。

碗碗腔的唱腔沒有行當之分,只有男女之別。表現人物感情,塑造人物個性,主要靠演唱者不同的唱法。這種腔既宜演現代戲,又宜演傳統戲,只是在表現慷慨激昂的火爆戲上,有一定侷限性。主要樂器。伴奏樂器分為打擊樂和絃樂。打擊樂器除全部吸收晉劇外,還有碗碗和節子兩樣是體現自己特色的特殊樂器。

碗碗也叫“盅盅”,用響銅做成,用細鐵棒敲擊,音色和碰鈴相似,一般是一拍擊一下。節子是連線在一起的兩塊檀木木板(長15釐米,寬4釐米,厚2釐米),打法靈活,沒有嚴格的規範。主要是配合碗碗掌握唱腔速度,渲染唱腔氣氛的。

碗碗腔絃樂的主奏樂器是胡胡、月琴、二絃。胡胡是主奏樂器中的中音樂器,琴桿比晉劇的稍短,琴箱稍大,演奏時,戴指帽,多用揉、滑、壓三種按弦方法。月琴是主奏樂器中的低音樂器。這種月琴,琴箱呈六角形,木板特厚,音脖長而無品,音準很難掌握,是碗碗腔特有的一種別具風格的特色樂器。二絃是主奏樂器中的高音樂器。它比晉劇的“二股子”琴桿長,琴筒粗,發音和小狗叫聲相似,對胡胡、月琴進行潤色性的襯托。

自孝義碗碗腔搬上舞臺後,又增加了揚琴、笛子、大提琴等樂器,除碗碗和節子仍由一人打擊外,其餘樂器都是人手一件,各司其職(皮影演出時,樂隊四人,兼操打擊樂、絃樂十件)。演出時,由胡胡領奏,鼓板掌握整個伴奏過程中的節奏、速度以及氣氛變化。

伴奏形式。碗碗腔在皮影時代,素有“七緊、八慢、九消停”之稱,一個班只需七八個人。文武場僅有四個人。打鼓板的兼打小鑼,唱腔起板後轉彈月琴。拉胡胡的兼吹嗩吶,拉二絃的兼拍鉸子。其餘武場樂器全由一人進行操作。此人右手擊碗碗,左手打節子,若需配馬鑼、鐃鈸時,就停下碗碗和節子,一手去拍鐃鈸,一手用節子去擊馬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