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漫談狗文化,狗年說狗

作為人類最忠誠的好朋友,憨厚可愛的狗狗們本就深受人們喜愛,而正逢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狗狗們自然更成為主角,那麼就讓民族文化帶你一起來狗年說狗,談一談從古至今的狗文化。

狗年說狗 漫談狗文化

狗屬於哺乳動物,種類很多。據說中國狗的種類約有125種。有關史料記載,古代的狗最高的有超過1米的,最矮的僅20釐米,最重的達120公斤,最輕的不足2.5公斤。狗肚子裡的有牛黃,牛膽囊中的結石;狗寶,狗臟器中的凝結物。

狗的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感,牙齒鋒利,有“犬牙相制”的成語。舌頭長而薄。毛髮有黑、白、灰等顏色。耳朵酷似狼。它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禽,可訓練成警犬,可幫助人打獵,也可幫主人看守家園等等,所以說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

我國古代詩人也不忘寫下了幾首讚美狗的詩詞雅句。《詩經》中有“無感我悅兮,無使尨也吠”的詩句。”唐杜甫《可嘆》詩:“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元稹“烏龍不作聲,碧王曾相慕。”白居易“烏龍臥不驚,青鳥飛相逐。”李商隱“遙知小閣還斜照,羨殺烏龍臥錦茵。”梅堯臣“荒徑已風急,獨行唯犬隨。”范成大“隨人黃犬攙前去,走到溪橋忽自歸。”陸游“犬喜人歸迎野路,鵲營巢穩佔低枝。”狗是這些詩句中的重要角色。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風雪之夜,那麼輕輕的一聲狗叫,給遠歸的旅人多少家人的溫馨。古人還把雞鳴狗叫做為美麗的田園風光的妙音,“卻聽山犬吠柴荊”,“隔牆猶吠折花人”,富有詩情畫意。

古代以“白衣蒼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淮王雞狗”一語之典故則出自晉葛洪《神仙傳·劉安》:“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餘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昇天。”後因以“淮王雞狗”比喻攀附別人而得勢的人。

《三輔黃圖》載:“犬臺宮,在上林苑中,去長安西二十八里”,“犬臺宮”外又建築了“走狗觀”。漢代史籍中經常以“雞鳴犬吠之聲”來描述一個地方的社會穩定。狗是古人的得力助手,《論衡》雲:“亡獵犬于山林,大呼犬名,其犬嗚號而應其主。人犬異類,聞呼而應者,識其主也。”

狗是古人的得力助手,《秦記》雲:“秦襄公時有天狗耒狗枷堡。凡是有賊,天狗吠而獲之,一堡無患。”晉朝的陸機因事被隔阻在京城洛陽,就由他的家犬來往京師和故鄉之間傳遞書信。唐朝詩人李賀的“犬書曾去洛”的詩句指的就是這件事。

用狗直接服務於戰爭的例子,在古代亦累見不鮮。《五代史·張敬達傳》記載:“契丹兵圍晉將張敬達,四面有犬掩伏,晉軍有夜出者,犬鳴報警,終無突圍者,為契丹所敗,晉將張敬達被殺。”

描寫狗的褒義的成語很少,但還是有一些,如:“犬馬之誠”、“義犬救主”、“良犬捕鼠”、“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狗不咬上門客。”等。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國各地悄然興起了養狗之風。一些城市已有“寵物市場”,各種各樣、價格不等的狗紛紛上市,吸引著眾多的寵物愛好者。

從古到今,狗確實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關於記載狗的文獻以及與狗相關的出土文物,乃至描繪狗的古典文藝作品,可謂是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如今人們在探討祖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探討古代養狗的風俗,也是有一定意義的。

TAG標籤:漫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