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二者的使用場合不同,貢品與供品的區別

中國是一個講究文明禮儀的國家,特別是古代的時候,在很多方面都是十分的講究,祭祀更是相當重要的事情,桌子上的供品不能讓女人碰,而在在生活中,經常有人把貢品和供品搞亂,本期民族文化為你解析供品和貢品的區別。

貢品與供品的區別,二者的使用場合不同

“貢品”指古代臣民或屬國貢獻給帝王的物品,如“這是獻給皇上的貢品”

“供品”指供奉神佛或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如“擺上供品,以供鬼神享用”。

清朝雍正年間,山東才子伍勇進京趕考,途中遇到沙塵天氣,迷失方向,誤入唐家河窪又遭三兒(土匪)搶,真是屋漏偏遭連陰天,行船遇上頂頭風,倒黴的事全讓他趕上了。身無分文的伍勇忍飢挨餓,跑了一夜,也不知身在何處,呼天不應叫地不靈,京城去不成,回鄉又不能,身處絕境的他萬般無奈,便想一死了之,就在一棵歪脖子酸棗樹下解下腰帶要自尋短見。就在這時,忽聽得“叮噹”一陳鈴鐺響,從遠處走來一個趕著毛驢的漢子,見此景大吃一驚,急忙上前救人。伍勇求死不得,坐在地上放聲大哭。壯年漢又說:“這位兄弟有嘛大的事兒過不去,年紀輕輕的要走這條路呢?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哪!”

伍勇見此人是個粗豪善良的莊稼人,就把自己的遭遇如實述說了一遍,最後說:“說實在的我也不想死呀,可如今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有死路一條了。懇請大哥別再攔我,就讓我去吧!”

壯年漢子聽了撲哧一聲倒笑了:“我當是嘛事呢?就為此而死值當得嗎?且不說十年寒窗之苦了,你就這樣死了對得起養育你的父母嗎?他們盼兒不知道多著急呢!”

一句話又戳到了伍勇的傷心處,伍勇不由得又涕淚交流,嗚嗚咽咽地說道:“父母這恩只有等來世再報了。”

壯年人見說不轉他,就動了肝火,有些嗔怒地說:“看你那點兒出息,還是讀書人呢!這世上哪有來世!遇上點兒溝溝坎坎就不想活,算什麼男子漢大丈夫,豈不丟盡父母的臉面?”

莊稼人一動怒,倒把伍勇給嚇住了,楞怔怔地看著壯年漢子說:“那我該怎麼辦呢?我身無分文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就是不尋死,也會把我給餓死的。”

壯年人說了一句:“天無絕人之路。”轉身從驢背上馱著的布袋裡捧出了一捧棗來放到伍勇面前:“俺也沒帶乾糧,就用這先沖沖飢吧。”伍勇見有了吃的,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來就往嘴裡填,狼吞虎嚥地大嚼起來。他也真是餓急了,全沒有了讀書人的斯文,一連吞食了兩大把,竟沒有嚐出那棗的味道來,直到把那捧棗吃下去了一大半,他才漸漸的品出了味道,抬頭對壯年人說:“大哥,這棗我怎麼嘗著和別的棗不一樣呢。”

壯年人看他那貪吃的樣子,微笑著問道:“好吃吧?”

“好吃,好吃,實在是好吃。酥脆酥脆的,不用勁咬,還真甜!”伍勇一邊說著還一邊往嘴裡塞。

壯年人說:“實話告訴你吧,這是冬棗,是往上交的貢品。兄弟,你好口福啊,今年收的不多,俺全家都沒有捨得吃個呢。”

伍勇一聽就愣住了,立刻停止了咀嚼:“啥?你說這就是皇宮裡要的貢品?”

壯年人說:“說的是呀,俺這不起大早緊著往縣裡送嗎。”

伍勇見說,嚇得再也不敢吃了,立馬要壯年人收起來:“擅動貢品,這罪過可不輕啊!”

壯年漢子卻不以為然地說:“這棗子還沒有徵收,多少也不差這一點呀,不就是少交個罷了。你光湊合著填飽肚子,俺再送你些,路上換個零花錢。唉,俺莊稼人也拿不出錢來給你做盤纏,這就全當路費吧。”說著話,倒出了約莫有十來斤冬棗,用布袋盛了送給伍勇。

伍勇看著這好心的莊稼人,如此慷慨大方,激動的淚流滿面,不由得雙膝跪倒在地,咚咚咚地叩了三個響頭:“大哥的救命之恩,伍勇今生今世也難以報答。”

壯年人把伍勇扶起,也有些動情地說:“無論遇到天大的難事,也得想法活下去,千萬別再走尋死這條路了,常言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天色不早了,咱們就此道別,兄弟,多保重。”說完趕起毛驢就上路了。

伍勇在後面喊道:“好心的大哥,請留個姓名吧,日後伍勇有出頭之日也好前來報答。”

壯年漢子頭未回,朗聲說道:“莊稼人不圖答謝,你只記住冬棗的呂七就行了。”話音未落,人已去得遠了。

伍勇身背十來斤冬棗,按照壯年人所指的方向艱難的走出了荒草窪地,一路北上,靠乞討度日,始終捨不得動用那布袋中的冬棗。不幾日,到了京城,投宿在一家簡陋的客棧。店掌櫃聽伍勇自稱是前來應試的舉子,卻見他蓬頭垢面,衣衫襤縷,一副窮倒的樣子,以為遇上了瘋子,欲將其趕出門。伍勇如實相告自己的遭遇。店掌櫃聽了很是同情,隨即嘆口氣說:“我看你今年是白來了。”

伍勇不解,忙問何故。掌櫃的說道:“這應試不但要考學問,還要注重儀表,這憑你這身行頭,說句不中聽的話,別說應試,恐怕連大門都不會讓你進的。再者說了,這衙門裡的事沒有錢財打點,即便考上了功名,也不會給你上榜的。一句話,離了錢不行。我看你呀,趁早回去,明年再來吧。”

聞聽掌櫃的說出這實情,伍勇的心頓時涼了半截,把布袋往桌子上一放,頹然的坐了下去。

掌櫃的見其袋子沉重,心中驚疑,不由的動問:“這是何物?”

伍勇隨口答道:“是一位好心的大哥送的冬棗,我就是靠它才來到京城。”伍勇解開袋子讓掌櫃的過目。

店掌櫃的仔細的看了,不由的一笑:“這東西在京城可是稀罕物啊?強似那紅白之物,你呀!不白來嘍。”

伍勇被他說的莫名其妙,掌櫃的便給他解釋說,這冬棗在城裡少見,一般人家很難吃得到,是很值錢的。如果拿出些來,換錢置辦衣物、換行裝是不成問題的。要是再用來做禮物打點準比送那些銀錢受歡迎。伍勇將信將疑。店掌櫃熱心地為其幫忙,用二斤冬棗換了一身全新的衣裳,並美美的吃了一頓飽飯。

真是人憑衣裳馬憑鞍,換了新裝的伍勇立改萎萎縮縮瑣的模樣,信心十足的進入考場。放榜時,雖未中得前三名,卻也是榜上有名,自是喜不自禁。隨後,依照店掌櫃的指點,伍勇提著幾斤冬棗去拜見放位的官員。同那些送大禮的人相比,伍勇自己也覺得這點東西寒酸拿不出手去,但想到自己身無分文只能如此,為前程著想,硬著頭皮前往。也是該著伍勇走運,那官老爺是個不愛財的人,對那些送貴重錢物的都拒之門外,唯獨見了這來自鄉間的土特產品格外青睞,讚不絕口,欣然笑納。也不知是不是這冬棗的作用,不久伍勇便被放位於渤海灣,成為執政一方的地方大員。

上位以後的伍勇,始終念念不忘曾經救助於他的恩人呂七,派人帶著銀子前去答謝。但因不知其具體的居住位置,費盡周折卻沒有找到呂七其人,後又多次派人尋找打聽也不見其下落。後來由於公務繁忙也就把尋找呂七報恩的事情擱置起來。一晃過去了五年。五年中伍勇勤政務,事桑農,尤對冬棗寵愛有加,令其治下廣為栽種,深得朝廷歡喜,職務也不斷升遷,由縣令升至府臺副級。這一年遭旱荒,海邊大窪一帶鬧匪患,伍勇奉命督察剿匪。忽一日,擒到一匪首,帶到府中,伍勇視之,正是當年救命贈棗的恩人呂七,慌忙喝退左右,解其繫縛,倒頭便拜:“恩公在上,你讓伍勇尋得好苦哇!”

那呂七也認出堂上這位老爺就是當初落難尋死之人,想不到做了大官,意然在這樣一種場合下相見,回首往事也潸然淚下。伍勇起身扶呂七坐下,將自己別後的情況簡略說了一遍,然後不解的問道:“恩公何以淪為匪盜的呢?”

呂七喟然長嘆一聲:“一言難盡。”原來,那天呂七與伍勇分別以後,自去縣府送交徵收的冬棗,因為半路上贈送了伍勇一部分,沒有達到限交的數量,受到官府的訓斥,責令其限期補交。因年景不濟,那年的冬棗欠收,人們自己都捨不得吃而上交,家家已是傾其所有,哪裡還有餘者補交。呂七剛爭辯了幾句,便被扣上了“撫棗不交”的罪名,為此吃了官司。

家裡人變賣了所有家產撫人剜竅才將其保釋出獄。人雖然出來了,但沒有了房子沒有了地,生活沒有了出路,只好到一大戶人家去做長工。但是就在此時,宮中發生了呂窗良事件,呂姓家族受到株連。其實這呂七與那呂窗連八竿子也打不上邊,雖然同姓一個呂字,根本不是同根同梢也非同族,毫無瓜葛。偏偏就是有人無中生有。搞什麼“誅呂案”,所有的呂姓中有過前科的都受到追查,於是呂七的舊案被從新提起,要二次抓捕他。幸虧村中地保與他較好,提前給他透了信,他便連夜逃了出來,跑到大窪裡入了匪夥。

當了土匪的呂七,卻對土匪那種不分窮富一概劫掠的行為不滿,不久就分裂出去自立門戶,由於他行事為人豪爽仗義,很快就成為獨領一夥的首領。他率領的這一夥人不同於一般的匪夥,從不幹禍害老百姓的事,專門打劫官府,劫富濟貧,在當地很有些名氣。不久以前,他率領人搶劫了縣府的庫銀,分給窮苦百姓度災荒,引起了官府的重視,便派兵來追剿。說到這裡,呂七面帶悲傷地對伍勇說道:“我本是一老實本分的莊稼漢,平白無故吃了官司不說,就連姓氏都有了罪,這年頭,哪裡還有百姓的活路啊!”

伍勇聽了,嗟嘆不已。良久才說道:“皆因為我,才使恩公遭此大難。如今恩公做下這侵擾官府劫掠官銀的大事,犯的是死罪,你曾有恩於我,我卻難以救你。伍勇做的是朝廷的官,若因私廢公豈不亂了朝廷的法度,我會設法為你開脫。”言罷已是淚流滿面,再次跪了下去。呂七慌把伍勇扶起,正色說道:“呂七做事敢做敢當,死不後悔,豈能連累大人。如大人還念當初有一面之交的情份,請日後多照看妻兒老小,呂七感激不盡。”

伍勇點頭應允,二人灑淚而別。伍勇吩咐手下人對呂七好生待之,便悄然離去了。呂七終被正法,行刑的那天伍勇沒有到場,而是躲在家中堂前長跪不起,堂前案几上擺著一個牌位,上書“恩公呂七之位”六個大字,牌位前供奉著一籃新鮮的冬棗。

此後年年如此。每天新棗收穫之季,伍勇都要到棗鄉不惜花高價買來冬棗,不是為了吃,也不是為送人,而是把這冬棗盛在一個精製的容器中,恭恭敬敬的供於堂前案上,為的是睹物思人,慰藉自己的一個念想,以致代代相傳與後輩兒孫。後來普通人家多有效仿。用棗子做祭品祭天地敬袓宗據傳皆源於此。

TAG標籤:貢品 供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