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紹劇的角色行當,紹劇文化了解

紹劇,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在紹劇中,其藝人的角色行當共13種,有“十三先生”之稱,分為白臉、花臉、旦三堂。那麼,其具體的角色行當劃分是怎麼樣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紹劇文化中去了解吧。

紹劇文化了解:紹劇的角色行當

紹劇角色行當分為三檔(藝人習稱“三堂”):白臉堂,包括老生、老外、小生、副末(也稱副老生);花臉堂,包括大花臉(也稱淨、大面)、二花臉(也稱副淨或二面)、小花臉(小丑)、四花臉;旦堂,包括正旦、花旦、老旦、作旦(具武旦性質)、五旦(宮女旦兼男角)。

此十三行也稱“十三先生”,分工細緻,職責明確。至民國初年,白臉堂增加了幫小生、外末、六白臉;花臉堂增加了副大面、五花臉,合稱“十八子弟”。各行角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戲。

1、生行
  稱為正生,扮演中、青年男子。外(老外),系“生外之生”,專扮演老年男子;末為“生之末”,扮演中、老年男子中的配角;小生原只扮演青年男子的配角,生行一般俊扮不塗花臉,故又稱“白麵堂”,但也有少數開花臉的戲。生行早期尚有小外、小末等角色,亦即後期紹劇中的“六白臉”。

清中葉以後,亂彈、皮簧勃興,描寫男女愛情婚姻的戲增多,小生由次要變為主要,正生成為老生的專稱。自此,生行基本上形成小生、老生、老外、副末四行當的格局

但仍無文武之分,要求演員文武不擋,做打皆精。清末葉以後,紹劇這一古老劇種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多演武戲,因而出現了“武生”一角,並僱用了一批翻筋斗配打的角色,稱為“武手下”或“武行”。

2、花臉行
  很早就形成大花臉(淨)、二花臉(副)、三花臉(即小花臉,醜)、四花臉等四色花臉的格局。後期由於角色增多,增添“五花臉”。大花臉所扮演的角色較多,有忠有奸,有正有反,上至帝王權貴,下至乞兒龜奴,幾乎無其不有。

若以其所抹花臉分之,計有紅、黑、白、花四類:紅臉多為英勇忠義之士,黑臉多為憨直剛毅之人,白臉多為奸刁卑俗之徒,花臉(雜色臉)多為凶殘邪惡之輩,二花臉介於淨、醜之間,亦淨亦醜,亦文亦武。

二花臉(副)擅飾憨厚蠢笨的角色,小花臉(醜),舊俗在戲班中地位最高,能代表老郎(戲神)在班中執法,待客、議事,乃至引路、開飯揭鍋蓋,均須小花臉領頭。

其扮演的角色,忠奸善惡,男女老少,幾乎無所不包,且文武不擋。小花臉亦兼演彩旦,如《碧桃花》中的牢婆,《牡丹記》中的皮氏等。四花臉,為花臉行的次要角色,如《水擒龐德》中,大花臉飾關羽,二花臉飾周倉,四花臉則飾龐德;《碧桃花》中小花臉飾牢婆,四花臉則飾配角牢頭。

四花臉在較多戲中則扮演奴僕、家將、皁吏、報子之類。大花臉唱唸均用大嗓,不僅要求洪亮,且應有翻滾之聲,因聲如滾雷隆隆和巨浪翻騰,稱為“滾喉”,亦稱“水底翻”。

小花臉用“堂喉”(真嗓),但說白常用“子喉”(假嗓)與“堂喉”結合,有時突然翻高八度,以增強風趣詼諧的效果。二花臉用嗓近於大花臉,四花臉則與小花臉接近。

3、旦行
  早時只有旦(正旦)、貼(亦稱作旦)、夫(老旦)和小旦四色,正旦與正生相配為男女主角;清中葉後,正旦的地位為花旦所代替,與小生相配,成為男女主角,正旦則成為專飾中年婦女的配角;後因武戲增多,又添“武小旦”一色。

清末以後,旦戲增加,各劇種又都增添了“三手旦”(或稱“三樑旦”)一色;使旦行多至七個角色。花旦專演年青女子,唱做俱重,文武兼能。因其在許多戲中挑大樑;故亦稱之為“大梁旦”、“當家旦”。

貼旦亦稱作旦,亦扮演年輕女子,常為花旦之配角,故有人稱之為“二樑旦”。但貼旦專工唱,花旦更重做,故貼旦仍有其所長和特色。如《西廂記》中花旦飾紅娘,貼旦則飾崔鶯鶯;正旦主要演中年婦女,還常兼演次要小生;武小旦專演旦腳武打戲,如《打店》中的孫二孃,《白蛇傳》中的小青等。

老旦專演老年婦人,由於演武戲時,老旦戲少,故老旦常兼其他次要角色,且與雜腳同為龍套的頭和尾。三樑旦(三手旦)為旦腳中次而又次者,常演一些丫鬟、宮女等角色。

小旦因每戲結尾大團圓時,常頭披紅巾充新娘拜堂,故又稱“拜堂旦”,多由學徒擔任。

TAG標籤:行當 紹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