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閩劇文化,福州獨特的地域劇種

如果說古時候的交通訊息的閉塞,造就了今天的豐富璀璨的方言,那麼可以說不同的方言造就瞭如今的不同戲曲。語言和唱腔是辨別一種戲曲最直接的方法。閩劇作為福州文化的一張顯赫名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唸白的戲曲劇種。

福州獨特的地域劇種:閩劇文化

閩劇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地。閩劇又稱福州戲,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明代末年,弋陽腔傳入閩中,與當地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隨後出現了演唱江湖調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調和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末,平講班和演唱崑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最終形成閩劇。

閩劇在福州方言區有堅實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遠厚重的文化影響,凡閩籍華人多的地方都對它翹首期盼。閩劇作為具有濃郁福州地方特色的藝術,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922年,福州閩劇就演到了臺灣,接著上海益聞書局出版許多鄭奕奏等名演員的留聲機唱片。

閩劇唱腔有逗腔、江湖、洋歌、小調、囉囉和板歌6個部分,統稱榕腔。曲牌有190多首,其音樂旋律與福州方言的音韻、聲調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其特點是高亢激揚、樸實粗獷,但也有細膩柔婉的唱腔。閩劇的曲牌大部分從弋陽腔、四平腔、徽調和崑曲衍變來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陽腔的特點,即“一唱眾和”的幫腔和“夾滾”。

閩劇表演劇目豐富多彩,題材廣泛,有1000多部,大都取材於民間傳說、歷史演義或古代傳奇、雜劇,其中有的源於儒林班,有的源於江湖班,有的源於平講班,還有的是從徽班繼承而來,代表劇目有《孟姜女》《秦香蓮》《杜十娘》《梁山伯與祝英臺》《秋蘭送飯》等。同時還積極創作新編歷史劇和上演現代革命題材的劇目,如《海上漁歌》《張高謙》等……。

閩劇的唱腔和表演,激昂奔放、細膩柔美,顯得那麼簡潔明快,那麼流暢自如,那麼親切動人。閩劇給人一種清新自然而又豪放自如的感覺。或許,這就是它特有的韻味,就是它的魅力所在。閩劇作為一種傳統戲劇藝術,種種程式和虛擬以及舞蹈化的動作與各種適當的誇張固然是少不了的,但它又從不矯揉造作,從不刻意修飾,它不愧為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舞臺藝術。

閩劇居福建五大劇種之首。它是福州民間藝術的瑰寶、本土文化的精髓,是福州的文化名片之一。在戲曲聲腔流變史和福州地方文化發展史的研究中,閩劇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此外,作為具有濃郁福州地方特色的舞臺藝術,閩劇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TAG標籤:地域 福州 劇種 閩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