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來源各有說法,泗州戲的歷史由來

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在2006年5月20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對於泗州戲的歷史由來和來源卻各有說法。那麼,到底由來和來源是什麼呢?一起去了解吧。

泗州戲的歷史由來,來源各有說法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係。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的形成說法不一,許多人認為它發源於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當時的州治今泗縣縣城,轄境約今安徽泗縣、五河、明光、江蘇泗洪、盱眙)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1920年前後,泗州戲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並開始進入城市。

泗州戲原稱“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為它唱腔優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數人以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實都說錯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變來的。

泗州戲的起源時間
  《安徽省志·文化藝術志》也記載拉魂腔“距今約200餘年,相當於乾隆年間”。1986年首屆蘇魯豫皖柳琴泗州戲學術探討會期間,霍守義在《“拉魂腔”源頭初考》一文中,記錄過一份口碑資料。

從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看,清代是地方戲曲蓬勃發展的時期。許多具有濃厚鄉土色彩的地方聲腔在全國範圍內普遍滋生。“拉魂腔”應是在此大背景下產生的。

在清乾隆年間,中國戲曲界釀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花雅之爭”。地方諸聲腔與當時處於“正音”地位的“雅部”崑曲對峙競爭。雖然清廷統治者極力抑制“花部”諸聲腔的崛起與發展,甚至不惜動用行政手段來扶持崑曲,排斥、禁燬花部戲的演出。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地方戲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大獲全勝。從此,中國戲曲地方性聲腔在中國戲曲史上大放異彩。

綜以,贊同“拉魂腔”初步形成於清乾隆年間的說法。

泗州戲的發源地
  關於泗州戲的起源地,可謂是眾說紛紜。《中國戲曲志·安徽卷》、《安徽省志·文化藝術志》、《泗州戲淺論》及其它相關資料提供了以下幾種說法:
  1、源於江蘇的海州
  2、源於江蘇徐州九里山
  3、源於山東臨沂
  4、源於山東滕州
  5、源於山東歷城

泗州戲的最終形成:
  l、皖北地區的音樂舞蹈元素是泗州戲形成的藝術基礎
  2、優越的歷史文化條件是泗州戲形成的文化基礎
  3、民風民俗是形成泗州戲的社會基礎

TAG標籤:歷史 各有 由來 泗州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