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中國“禮儀之邦”的由來

在中國禮儀文化的講究是一直以來的傳統,從一開始的單純的講究祭祀方面,一直到封建帝王用禮儀來規範約束天下,劃分等級。而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那麼這個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這裡面有什麼故事嗎?

中國“禮儀之邦”的由來

中國禮儀之邦的由來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素以重“禮儀”而著稱。古代時,許多來到中國的外國友人,看到這裡的人們普遍接受禮儀的教化與薰陶,在言行舉止上以禮儀為美德,以至於人們待人謙恭溫和,相互間關係融洽,發出由衷的感嘆,稱中國為“禮儀之邦”!英國的坦布林、法國的伏爾泰、德國的萊布尼茲和沃爾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禮儀為主要內容的孔子學說。

坦布林認為孔子學說是一部倫理學,涉及政治道德、經濟道德、公眾道德和私人道德。他說:“政府無道德,老百姓無法安居樂業;老百姓無道德,政府無法安定與正常運轉。”伏爾泰認為孔子禮儀中所宣揚的都是高潔的道德,非常實際。他們由於有如此鮮明的學術取向,被他們的同胞戲稱為“歐洲孔子”。

孔子畢其一生制禮作樂,是著眼於社會的穩定和老百姓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為此他要通過禮、樂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他的努力在兩千多年後的歐洲得到很多外國同行的高度評價,是其思想魅力導致的結果。由此亦可令我們相信當年他們給予中國“禮儀之邦”的稱譽,絕非溢美之詞,而是對我國古代精神文明所達到的較高水平的肯定。

在我國曆史上,禮儀規範出現得很早,商朝的時候就有禮儀了。當然,那時候的禮儀還比較粗疏,比較簡單。總之,這就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禮,是祭祀神靈的規範,與社會學範疇的倫理還未掛上鉤。

到了周朝,“周人尊禮尚施,事鬼神而遠之。”(《禮記·表記》)原來周人比之他們的祖先商殷人來是現實主義者,他們把禮納入實用的範圍(“尚施”)。當然,他們還不至於先進到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在“事鬼神”的同時又與鬼神拉開距離(“遠之”);於是這“禮”便成了人間社會之禮,這“儀”也就是人際交往實用之儀。

在西周時,禮儀為社會劃定等級秩序,定名分,成制度,規定好人們在生活的不同領域、不同場合所必須恪守的準則等等。禮儀作為治國的手段為西周確立了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法制度。

我國古籍中,枟周禮枠、枟儀禮枠、枟禮記枠等就是最重要的古典禮儀專著。我國古代“禮”的概念,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大體可歸結為三個層面:一是指治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會生活所形成的作為行為規範和交往儀式的禮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對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道德規範(包括自身修養)。

縱觀我國禮儀內容和形式的演變與發展,可以看出“禮”和“德”不但是統治者權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有廣泛社會性與強大號召力的優良道德規範和人際交往的禮節儀式及生活準則,並且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財富,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TAG標籤:由來 禮儀之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