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二鍋頭的來歷故事,名字看釀造工藝

這期白酒文化為我們帶來的是二鍋頭的來歷故事。顧名思義,“二鍋頭”就是原材料在經過第二鍋燒製時的“鍋頭”酒,這酒最為純正、無異味、濃度雖高卻不烈,真的醇厚綿香。

那麼,本期白酒文化了解二鍋頭的來歷故事。

名字看釀造工藝,二鍋頭的來歷故事

顧名思義,“二鍋頭”就是原材料在經過第二鍋燒製時的“鍋頭”酒,這酒最為純正、無異味、濃度雖高卻不烈,真的醇厚綿香。如果只取60度的酒,並把它裝壇密封於地下,經過長時間醇化,那樣的酒就更好喝了,就是有名的“窖酒”了。

北京釀製白酒的歷史悠久。到了清代中期,京師燒酒作坊為了提高燒酒品質,進行了工藝改革。在蒸酒時用作冷卻器的稱為錫鏊,也稱天鍋。

蒸酒時,需將蒸餾而得的酒汽,經第一次放入錫鍋內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頭”和經第三次換入錫鍋裡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尾”提出做其它處理,因為第一鍋和第三鍋冷卻的酒含有多種低沸點的物質成分,味道較雜,所以酒廠只摘取味道醇厚的經第二次換入錫鍋裡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故起名為“二鍋頭”。

錫鏊其實就是冷卻器,因器錫制,其狀敞口圓形、二十公分以下,45度角向圓心傾斜,收縮至錐尖,類似鼓鏊,故名,內容冷水。原理為:當酒醅加熱汽徐徐上升,遇之驟冷,變為露酒,沿錫熬外壁滴淌匯入下面承露盤,通過連線承露盤之錫管,如線泉般流出,淌突至蒸餾鍋外藤條酒簍子。

因天鍋容積有限,火(古為爐火)或汽(今為蒸汽)不宜大,緩火蒸餾,並不斷攪拌天鍋盛水,控制流酒溫度。

喝二鍋頭就像喝豆汁一樣,是體現北京韻味的一種表現。喝的時候多配以冷盤,如:花生米、高碑店豆腐絲、醬牛肉、拍黃瓜等。在品嚐老北京小吃,比如滷煮火燒,爆肚,白水羊頭的時候,食客也常常一起飲用二鍋頭來助興提味。並且,在冬天吃餃子時,配以二鍋頭是最常見的搭配方式,有俗語道:“餃子就酒,越喝越有。”

TAG標籤:來歷 二鍋頭 釀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