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兔兒爺,中秋節的習俗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流傳著嫦娥奔月的傳說,老幼婦孺也都知道傳說中月宮裡有隻玉兔,並逐漸將它人格化、藝術化、進一步神化了以後,形成了兔兒爺信仰,是古代月亮崇拜的一部分,過去每年中秋,人們祭月的時候,也不會忘記拜兔兒爺。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

中秋節的習俗 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后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

故事裡說:“晚飯後按著宮裡的習慣,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著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罷,‘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

“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裡搗藥),插在香壇裡。香壇是一個方鬥,晉北的鬥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鬥,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鬥全是方的了。”

“鬥裡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給祭兔時做的。還有兩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裡用涼水衝一下。”

“就這樣,由皇后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著參加,沒有一個人敢拉後的!我和娟子是替換著來磕的頭。”

這個故事反映的就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當時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鬥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和虔誠。

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

據清藝蘭生《側帽餘譚》:“都下例於中秋,家家祭月中之兔,尊之為‘兔兒爺’,逐利者肖其像如人狀,有泥塑者、布扎者、紙繪者,堆積市上,幾於小山,家人攜小兒女購歸,陳瓜果拜之。”這裡說的“都下”是指北京一帶,提到“家人攜小兒女購歸”則說明“兔兒爺”是小孩子把玩之物。

從這一資料提供的訊息分析,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儘管略顯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後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遊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TAG標籤:中秋節 習俗 兔兒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