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誰都比不過!,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

現如今的人們大多都有著崇洋媚外的心理,哪怕只是一瓶牛奶覺得自己是從國外買來的就好像是高別人一等一樣,就是這樣的攀比心理也導致很多年輕人在從小就比較認同國外的東西。

那麼,本期小編就來給你深扒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

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誰都比不過!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古老,堪稱與中國歷史同步,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而到了秦漢時期,節日基本定型,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我國大部分傳統節日此時已經形成,與之相關的習俗也已經產生。

縱觀我國傳統節日的發展線索,不難看出節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來,千古不變,儘管伴隨著王朝的更迭、時代的轉換,但是節日的時間始終不變。由於起源久遠,很多節日起源的具體時間和原因都很難說清楚,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大特點。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傳統歲時節日在民眾的時間分類中,被區分為人、鬼、神三類。人節有春節、端午、中秋,重在人倫活動。鬼節有清明節、中元節、十月一,為追懷亡靈。神節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我國的傳統節日根據節日的型別又可分為農事節日、祭祀節日、慶賀節日、娛樂節日等。

我國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還體現在節日的時間上,每月的朔望日多為節日,像正月七年級為春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十月十五日下元節等。月日數字重複的日子常被確定為節日,如正月七年級的春節,二月二的春龍節,三月三的上巳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六月六的姑姑節,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等。

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體體現在:清明節是中國人掃墓祭祖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緬懷先輩,激勵後人;端午節源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有濃重的愛國主義色彩;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有“慶豐收”、“人團圓”之意,並以賞月吃月餅的形式,把中華傳統民族的真善美髮揮到了極致;元宵節和重陽節則充分體現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3、重倫理觀念禮節儀式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民族成員如果有對倫理性禮節的共同人文精神,有對民族、社會、家庭的責任感,有自我約束品格和遵紀守法的習慣,就能夠保證行為選擇的正確性和進步性,也就有利於協調人際關係,增強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與民族整體的向心力。”

我國是一個重人倫、貴親情的國度。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春節祭祖是一年裡規模最大的祭祖活動。節前要把宗祠裡全部祖先畫像或牌位整理好。春節前,或七年級,擺上祭品,集體祭祀全體祖先。回家還要分別祭祀自家的直系祖先。祭祖的目的是感謝祖先功德(所謂“慎終追遠”),並祈求祖先的靈魂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幸福。

也有團結家族力量、加強家庭關係的作用。在辭舊迎新的時刻,重申人和神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春節各種民俗儀式中經常看到祭神的內容。臘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間解釋為迎接灶神、財神等等。生活中總有個人無法應付的困難,他們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幫助。所以,人們希望在新年到來時拜祭諸神,以獲得精神支援。

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誰都比不過! 第2張

4、尚
  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原始人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戰勝自然,他們認為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主宰著自然,主宰著這個社會,於是他們把希望寄託在天、神之上,以乞求保佑。最早的節俗活動,意在敬天、祈年、驅災、避邪。節日的歌舞狂歡,意在娛神;以時品上供,旨在賄神;製作、佩帶各種飾物,則是為了驅鬼。

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就是春節貼春聯、年畫、燃放爆竹的習俗。春聯、年畫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驅鬼習俗。漢魏六朝時代,每至春節,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立桃人,畫神荼、鬱壘驅鬼。神荼、鬱壘是我國最早的門神。關於此二神的故事首見於王充《論衡·定鬼》所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

關於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春節燃放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5、講究節日飲食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我國又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飲食文化便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一方面,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從而具備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在飲食上寄託了種種美好的祝願。

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套特定的飲食習俗,這些習俗互不重複,各具特色,使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容豐富多彩。春節吃年糕餃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著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在南方比較興盛。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

對於餃子的文化象徵意義,一般的解釋是:“角子”、“餃子”諧音“交子”,即交子時的意思。就是象徵春節的到來。所以,子時一過,人們立刻開始煮水餃,使之成為新年第一頓飯。餃子這種普通食物被人民創造為文化象徵符號,體現了人民群眾不斷的文化創造力。

中秋節令食品是月餅,月餅在民間稱為“團圓餅”,具有濃厚的象徵意義。中秋時節正是收穫的季節,人們為了加強家族、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絡,互相饋贈禮物,月餅就成為人們相互交流的信物與吉祥的象徵。在我國的某些地區還有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九月九日天明時。

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皆高(糕),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其他的節令食品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冬至的餃子,臘八的粥,元宵節的元宵,都是與我國的傳統節日相互依存的。節日飲食是節日文化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特點。

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誰都比不過! 第3張

6、傳承性
  民俗的傳承性是指民俗文化現象在空間上的傳播和時間上的傳承。任何一項民俗活動一經產生,必然要在一定範圍的群體中擴散,並在一定的時間階段中反覆再現,不斷複製,經過世世代代的流傳,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形式,制約著一個地區或民族的人們,使他們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由此形成了節日的傳承性。內容和形式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是民俗傳承性的主要表現。

比如歲時節日習俗,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燈會和吃元宵,三月清明節的祭祖掃墓和踏青郊遊,五月初五端午節的菖蒲艾葉、賽龍舟及吃粽子、飲雄黃酒,八月十五的中秋賞月和吃月餅及除夕辭歲的年祭和吃團圓飯。

都是傳襲了千年以上的歲時習俗,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有繼往開來,慎重追遠的作用。它秉承先人,教育後人傳承這些古老的精神文明,推動時代的前進。在傳承的過程中,各民族的節日風俗相互影響、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節日體系。

7、變異性

節日民俗事象在流傳的過程中,由於受社會的、政治的、生活的種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了內容和形式上的一系列的變化。人們生活的地域環境不同,生產和生活方式有異,決定了節日習俗在發展過程中會因地域不同而發生變化,再加上中華民族的幾次大融合以及社會的發展,這些都導致了民俗的變異。

民俗的變異性是與傳承性相對而言的特徵。只有傳承基礎上的變異和變異過程中的傳承,絕對沒有隻傳承不變異或一味變革而沒有傳承的民俗事項。究其變異方式不外三種類型:其一是累積沉澱,即民俗事項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充增多。

其二是除舊立新,即剔除不適應新形勢的舊俗,使原有的民俗或整體或區域性地發生變異。其三是完全消亡,即一些舊時代的民俗由於不符合新時代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而被新的文化體系所淘汰。中國民間流傳的節日從古代傳承下來,但又同原有的內容與形式不完全一樣了,或多或少的發生了變異。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風俗,在全國各地、各個民族中,都普遍的流傳著。但由於民族不同,地區差異,同樣的節日風俗,在傳承的過程中,發生了不同的變異。七夕是乞巧節,同樣是乞巧,但乞巧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各地並不相同。

【結束語】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都有著一些神話上的傳說性,有些傳統節日是有著現實具體的,都是有著很濃厚意義的傳統節日。

TAG標籤:傳統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