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八大傳統節日解說,中國古代節日風俗

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展現了極強的生命力,而韻味悠長的古代節日風俗,是重要的文化遺產,更值得今天的人們研究和保護。那麼就讓我們從我國八大傳統節日的角度,來一探古代節日風俗有哪些。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八大傳統節日解說

你可能喜歡》》哈尼族的風俗習慣

1、春節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後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有《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元宵節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正月十五,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元夕、元夜。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亦稱。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3、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4、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據說屈原忠而被黜,在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後來演變成了划龍舟的傳統。人們還投粽子到江裡,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端午的習俗還有喝雄黃酒、掛香袋、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唐以後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八大傳統節日解說 第2張

你可能喜歡》》南海神廟菠蘿誕簡介

5、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民間傳說在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之時,婦女們結綵樓,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6、中秋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絡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韋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7、重陽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8、冬至節
  在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結束語:我國古代傳統節日延續至今天,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