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每天都是一個節日?,我國古代有多少節日

傳統節日是國家民族的歷史沉澱而成的,中國是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自古至今雖然經歷了許多的朝代變更但是一些傳統的東西卻是不經改變的,你知道我國古代有多少傳統節日嗎?

我國古代有多少節日,每天都是一個節日?

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詩中,詩人在人日大多表達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中“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張燈結綵,所以元宵又稱為燈節。如辛棄疾在《青玉案》中是這樣描寫元宵景色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社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春分前後,農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這是春社;而立秋後第五戊日,稱為秋社。古人多借這個節日集會競技,開展對他們來說十分難得的娛樂活動。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大致在當春二月,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樹就焚致死,故定於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節禁火三日,換新火種。例如唐代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官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引龍、薰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清明:三月的節氣名,也是祭祖掃墳的日子。例如膾炙人口的《清明》。

上巳(陰曆三月三日):此日人們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後來演變為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如杜甫《麗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我國古代有多少節日,每天都是一個節日? 第2張

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後來人們就在此日龍舟競渡,以紀念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傳說在這一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在古詩中多借七夕表達愛情。如林傑《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

中秋: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月色最好,是闔家賞月的佳節,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大多思念親人。

重陽: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為陽數。重陽古人有登高飲酒的習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寫: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十月一: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是節氣中的起點,相當於一日中的子時,是古人認為的陰極陽生之時。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臘八節: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除夕:一年中最後一天晚上。”除“意為除舊佈新。

【結束語】對於炎黃子孫來說最重要的節日無異於就是春節,每年的過年無論是否忙碌都是一定要回家吃上一頓年夜飯才能夠滿足的。

TAG標籤:節日 我國 #